2025 年 6 月,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 —— 仅售出 6 辆新车,上半年累计销量不足 70 辆。这个曾经被沃尔沃和吉利寄予厚望的高端电动车品牌,如今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几乎归零:全国仅剩上海前滩一家直营店勉强维持运营,线上购车系统关闭,试驾服务需通过电话艰难预约。更致命的是,极星中国区员工从 2024 年初的 320 人锐减至 86 人,上海总部退租 3 层办公楼,种种迹象表明其中国业务已进入 "关停倒计时"。
与中国市场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星全球销量却在逆势增长:2025 年上半年交付 3.03 万辆,同比增长 51%。这种 "冰火两重天" 的局面,暴露出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溃败。
1. 产品定位严重脱离市场
极星的产品矩阵堪称 "错位教科书"。首款车型极星 1 定位插电混动跑车,售价高达 145 万元,目标客户群仅为极少数性能车爱好者,最终沦为 "展厅花瓶"。第二款车型极星 2 姗姗来迟,2020 年 6 月才开始交付,错过了中国电动车市场爆发的黄金窗口期。后续推出的极星 3 定价 69.8 万元起,远超蔚来 ES8、理想 L9 等竞品,而极星 4 虽降至 29.99 万元,但智能化配置落后,激光雷达等关键硬件缺失,难以打动科技敏感型消费者。
更讽刺的是,极星的欧洲设计团队始终未能理解中国用户需求。北欧极简风格在内饰设计上表现为 "性冷淡风",与中国消费者追求的 "豪华感" 背道而驰;车机系统依赖沃尔沃老旧架构,频繁出现黑屏、应用闪退等故障,甚至被车主吐槽 "还不如 10 万元国产车"。
2. 管理层动荡与战略摇摆
8 年内更换 7 位中国区 CEO,极星的管理层动荡堪称汽车行业罕见。从首任 CEO 沈峰匆匆离职,到吴震皓、高竑等继任者频繁调整战略,极星始终未能建立稳定的本土化运营体系。这种内耗直接导致品牌定位混乱:极星 2 一年数次降价击穿用户信心,极星 3 却逆势冲高定价,最终两头不讨好。
3. 渠道崩塌与售后瘫痪
曾经布局的 36 家门店如今仅剩 1 家,经销商网络几近瓦解。车主反馈,车辆出现故障后维修周期长达 35 天,部分城市甚至无法找到授权维修点。与星纪魅族的合资公司极星科技仅维持一年半便终止合作,极星收回分销权后,本土化运营能力进一步削弱。
1. 彻底本土化改造
极星必须放下 "北欧贵族" 身段,全面拥抱中国市场需求。参考极氪的成功经验,可将研发重心转移至杭州、上海等创新高地,联合魅族等本土科技企业开发深度定制的智能座舱系统,补上智能化短板。
2. 价格体系重塑
极星 2 应下探至 20 万元区间,与比亚迪汉 EV、小鹏 P7 正面竞争;极星 4 需标配激光雷达,定价锚定特斯拉 Model Y,通过 "配置平替" 策略打开市场。吉利注资的 2 亿美元可用于建立用户体验基金,为老车主提供免费升级服务,重塑品牌口碑。
3. 渠道模式创新
借鉴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模式,极星可将剩余门店转型为 "体验中心 + 交付中心",同时入驻沃尔沃 4S 店设立专区。这种 "借船出海" 策略既能降低运营成本,又能借助沃尔沃的成熟售后网络提升服务效率。
4. 母公司资源整合
吉利需明确极星的战略定位,避免与极氪、路特斯等品牌内部竞争。可将极星定位为 "全球化技术试验田",利用吉利的供应链优势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沃尔沃的海外渠道输出中国研发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2025 年四季度将是极星中国的 "生死劫"。如果轻资产转型后的 "直营 + 线上" 模式仍无法提振销量,极星或将不得不步 DS、讴歌后尘,黯然退出中国市场。但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极星的核心问题不是产品力不足,而是没有真正读懂中国用户。" 当比亚迪、华为等本土品牌正在重新定义豪华标准时,极星能否抓住最后窗口期完成蜕变,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