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的汽车销量数据出来了,特别是SUV这块,榜单一看,很多人都觉得有点意外。
在最畅销的前十名里,我们熟悉的那些烧油的燃油车居然占了七个位置,而一直以来势头很猛的新能源车,只剩下了三个。
这个情况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这是怎么了?
难道现在大家又不爱买电动车了?
燃油车这是要重新夺回市场了吗?
另外,网上流传的文章里还提到了一个叫“小米YU7”的车型,说它没进前十,这其实是一个小小的误会,小米造的是轿车,叫SU7,跟SUV榜单没什么关系。
那么,这个7月的车市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得把这背后的事情好好捋一捋,看看这到底是市场的一时波动,还是真正的风向转变。
首先,我们得明白,7月份的榜单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燃油车赢了,新能源车输了”。
这背后有几个很现实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季节因素,7月份天气炎热,历来就是汽车销售的淡季,大家出门看车、买车的意愿都不高,所以整个市场的销量往下走是正常现象。
更核心的一点是,这次燃油车能占据这么多席位,靠的不是什么新技术或者新产品,而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招——降价。
你可以把这看作是传统车企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发起的一场“价格保卫战”。
它们用实实在在的优惠,把购车门槛降到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水平,这才把销量给拉了上来。
所以,这更像是燃油车的一次集中发力,而不是新能源车整体失去了吸引力。
我们先来看看新能源阵营里仅存的三位选手,它们各自的情况可以说是悲喜交加。
排在第一名的依然是特斯拉Model Y,7月份卖了三万多台,这个成绩放眼整个车市,仍然是遥遥领先的。
但是,跟它自己6月份将近四万五千台的惊人销量比,还是下滑了不少。
这主要是因为特斯拉自己放出了消息,说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6座版Model Y L车型,在秋天就要上市了。
很多想买车的家庭一听这个消息,自然就会选择再等一等,看看新款到底怎么样,毕竟多一个座位,对很多家庭来说实用性会大大增加。
所以,Model Y暂时的销量回落,更像是在为接下来的新款上市积蓄力量。
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排在第二名的问界M7。
这里要说明一下,原文里写的是“问界M8”,这其实是笔误,真正大放异彩的是全新问界M7。
它一个月卖出了两万一千多台,这对于一款平均售价不低的国产新能源SUV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它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咱们中国老百姓的购买力其实一直很强,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拿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产品。
问界M7就做到了这一点,它搭载了华为的鸿蒙智能座舱,智能化体验非常好,同时作为增程式电动车,它既能用电,也能烧油发电,彻底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再加上它的大空间和舒适性,完美地满足了中国家庭的用车需求。
有人可能会担心,M7卖得这么好,会不会影响到更高端的问界M9?
从数据上看,M9在7月份也卖出了一万多台,依然非常稳健。
这正是华为系产品策略的高明之处,它用M5、M7、M9等一系列车型,覆盖了不同的价格区间和用户群体,让想买华为系汽车的客户,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把市场份额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而榜单上的另一位新能源选手理想L6,日子就显得有些艰难了。
7月份它卖出了一万四千多台,排在榜单第八。
这个成绩单独看还不错,但问题是,作为曾经的“增程王者”,理想已经有好几个月销量没能回到过去动辄两三万台的高峰了。
一方面,像问界这样的强力对手正在不断抢占它的市场;另一方面,理想自己向纯电领域的转型也走得不太顺利。
这给理想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根据他们的年度目标来看,到7月底,目标完成度还不到一半,下半年的追赶任务非常艰巨。
理想的境遇也反映出当前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是多么激烈,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对手超越。
看完了新能源车,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重新占据榜单的燃油车。
它们的回归,策略非常统一,就是用“性价比”说话。
以吉利为例,旗下的博越L冲到了榜单第三名,月销量超过两万台,它的秘诀就是优惠力度巨大。
官方给出的政策包括定金膨胀、免费赠送高价值配置、高额的置换补贴等等,一套组合拳下来,让这款车的实际到手价格非常有竞争力。
另一款车星越L虽然销量有所下滑,但凭借其出色的动力系统和宽敞的空间,在同价位中依然是很多家庭用户的首选。
不只是国产品牌,合资品牌也彻底放下了身段。
丰田RAV4荣放就是一个被降价“盘活”的典型。
在终端市场的大幅优惠下,它的价格已经进入了12万多的区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凭借着日系车“省油耐用”的良好口碑和现在极具吸引力的价格,它自然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相比之下,它的老对手本田CR-V因为在价格上不够果断,7月份的销量就差了很多。
同样,大众途观L也采取了“一口价”的策略,直接把价格降到14万多,并且还提供终身质保,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配合大众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销量回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最后,榜单上还有像奇瑞瑞虎8和长安CS75 PLUS这样的老牌国产燃油SUV。
它们常年稳居销量榜前列,靠的就是极致的性价比。
对于很多预算在十万左右,不追求太多花哨的智能配置,只想要一辆皮实耐用、空间够大的代步工具的消费者来说,这两款车几乎是不会出错的选择。
它们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总成和多样化的车型选择,加上终端优惠,入门门槛很低,满足了最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实际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