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日产车,如今正经历着至暗时刻。当新任CEO埃斯皮诺萨公布6709亿日元(约合340亿人民币)的巨额亏损时,整个汽车行业都倒吸一口冷气——这相当于日产每天要烧掉近20亿日元,简直就是在"烧钱如流水"。为了活下去,这家老牌车企不得不祭出"壮士断腕"的狠招:全球关闭7家工厂、裁撤2万员工,连重金投入的电池项目也说停就停,这场惊天动地的自救行动,究竟是绝地反击,还是回光返照?
把时针拨回几年前,日产也曾是汽车界的"弄潮儿"。但如今,它的销量数据却像坐了过山车般直线下滑:全球市场三年缩水16%,在中国市场更是遭遇"腰斩",曾经年销百万的辉煌一去不返。北美市场的仓库里,积压的库存车堆成了小山,为了清仓,日产甚至不得不忍痛给出七折甩卖的"跳楼价"。反观老对手丰田,凭借混动技术在北美市场攻城略地;本田则在东南亚站稳脚跟,唯独日产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连印度市场也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
销量崩塌的背后,是日产积重难返的"内忧外患"。终身雇佣制本是企业温情的体现,却在日产演变成了"温水煮青蛙"的温床:流水线上的老员工抱着铁饭碗混日子,研发部门守着十年前的技术不愿创新,就连前CEO戈恩都被逼得上演"跨国越狱"的戏码,临走前还直言"照这样下去,丰田都得被拖垮"。现任CEO埃斯皮诺萨更是有苦难言,一个亏损项目的审批居然要开18次会,如此低下的决策效率,如何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抢占先机?
在新能源这场决定生死的赛道上,日产早已被特斯拉、比亚迪等后来者远远甩开。十年前,聆风电动车曾是日产的骄傲,如今却成了"明日黄花"。当比亚迪能把同款电动车价格压到日产的一半,当消费者吐槽日产新车的车机系统还不如智能手机时,这家老牌车企却还在给轩逸换皮,沿用着2012年就在用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更讽刺的是,日产一边高喊"学习中国科技",一边却只能依赖中国供应商来填补技术缺口,活脱脱像个手忙脚乱的"后进生"。
这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行动,看似雷霆万钧,实则暗藏危机。裁员消息刚传出,德国福特工厂就爆发了3000多人的罢工抗议,给本就艰难的转型之路雪上加霜。整合墨西哥和印度工厂的计划也漏洞百出:墨西哥工厂效率比中国低30%,省下的成本还不够支付美国新增的关税;暂停2026年后新车研发的决定,更是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饮鸩止渴"。这一连串的操作,究竟是精准的战略布局,还是病急乱投医的无奈之举?
老话说得好:"船大难调头"。日产的困境,何尝不是传统车企转型的缩影?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中,没有谁能躺在功劳簿上高枕无忧。这场百亿巨亏下的"生死时速",不仅关乎日产一家企业的命运,更给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日产能否熬过2027,上演逆袭好戏?还是会印证戈恩当年的预言,在内部的重重矛盾中走向末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结局如何,或许就藏在日产接下来的每一个决策里。毕竟,时代的浪潮从不等人,唯有破釜沉舟、锐意革新,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