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札。这次和大家聊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当我们还在把“老头乐”贴上便宜标签的时候,遥远的大洋彼岸的日本反倒把类似的K-Car视为“神车”。
要真搞懂中国汽车要闯进日本市场到底有多难,还有哪些出乎意料的突破点,只能从这把名叫K-Car的“钥匙”开始说起。
民众的刚需,巨头的鸡肋
东京这边挺有意思的,看看整个日本的话,每个家庭平均有1.06辆车,这还算合理,但到了东京,这个数字一下子变成了0.32辆,差好多哦。
这边的居民平常出门,真正靠私家车的只有大概12%,反观我们北京市中心那边,差不多得有25%呢。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个秘密就藏在东京那密集的街景里,这座城的主要模样,就是由好多被叫作“一户建”的独栋小楼拼凑起来的。
这类建筑布局把城市的道路网搞得稀稀拉拉,楼跟楼之间的小巷子窄得令人难以置信,很多时候一辆车都难以顺利通过。
在这种地方开车,简直算是一种磨炼,两车相遇时,肯定得有一方忍辱让步,倒退好长一段路才能让开。车辆碰擦碰撞也是家常便饭,几乎跟喝水似的普通。
所以啊,在中国特别火的SUV、MPV还有越野车,放到东京就完全不行了,没人买账,反倒是那些小巧玲珑的K-Car成了唯一的救星。
在东京,K-Car的数量已经占了超过35%,年度新车销售中也差不多占了近40%的份额。这可不是偶然的选择,完全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刚性需求。
可是,这么庞大的市场需求,在丰田、本田、铃木这些日本车企看来,却毫无吸引力,原因嘛,就两个字:利润。
一辆大约售170万日元的K车,车企费尽心思搞出来,结果利润还不到10万日元。这点钱,对于那些在全球市场横着走的大厂家来说,压根没啥意义,连“毛毛雨”都算不上。他们的重心和精力早就全部放到海外市场去了。
美国市场可是他们的“利润宝库”,那里的人偏爱大皮卡;中国消费者则更喜欢SUV和MPV;中东的富豪们则对越野车特别情有独钟。
在这些地区,一辆车的利润率轻轻松松就能破20%,为了维护美国市场的份额,他们甚至能在关税威胁面前毫不犹豫地让步。
就他们看来,本土的K-Car市场早就成了囊中之物,没有丝毫紧迫感,看看他们的年度计划,涉及本土市场的那部分,基本就是打打酱油,维持现状而已。
这种供需之间的巨大反差,再加上民众的高度依赖和产业巨头的战略性忽视,便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市场压力,像是一个等待填补的空缺空地。
昔日的诅咒今日的温床
一直以来,阻挡东京街道的“一户建”被认为是城市汽车生态的毒瘤,不过,没想到在新能源时代到来后,这个所谓的“诅咒”居然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独特的优势。
虽然“一户建”让道路变得有点挤,但它也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专属的停车位。这样一来,装私人充电桩就特别方便,没那么麻烦,解决电动车主一直担心的续航问题,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这个出其不意的反转,正好戳中了日本车企的心病。就在中国车企准备把电动K-Car搬到他们门前的时候,日本本土品牌在K-Car电动化的转型速度,竟然慢得令人觉得难以理解。
到今年为止的数据显示,日本K-Car市场里,纯电动车的比例竟然只有1%左右,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最让人头疼的还得说到成本问题,中国产的电动K-Car,价格本身就比同级别的日系燃油车低了三成多,这简直就是在用“降维打击”对对方呀。
再加上电动车的身份,直接能躲开日本高达40%的燃油税,使用起来的花费也大大缩减。购车花费低,平时开起来也省钱,这样双重的优势让中国品牌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会。
曾经被认为限制发展的城市布局,加上高额的燃油税,一块儿为电动K-Car搭建了一个日本厂家还没注意到,或者说根本不在意的“理想土壤”。
这不光是个技术发展的机会,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性时间窗口”,巨大的技术差距让中国车企实现“超车”的梦想变得指日可待,距离就差那么一点点。
傲慢铸成壁垒,钥匙就在眼前
对于这个逐渐显现的gap,日本政府其实早已觉察到风险,心里也十分焦虑,他们开始搞各种政策,比如减免税费、停车费免掉之类,想促使国内的K-Car赶紧转向电动化。
不过,日本的汽车厂商反应倒挺冷淡,甚至有点傲慢,那种高傲可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根植于他们在全球市场一路成功后形成的惯性思维里。
在他们眼里,K-Car这种利润微薄的小车市场压根儿算不上什么威胁,也掀不起多大风浪。他们心底里还小看了中国制造的效率、决心以及提升速度。
正是中国制造业的拿手好戏,把那些被外人看不起的“小生意”靠着超高效率和成本掌控,变成了一个庞大又稳固的产业帝国。
眼下,日本政府和国内大企之间对危机的感知出现了明显的“差距”,一方面是慌得团团转,另一边却还在悠哉地坐着,这样的落差,反倒成了最大的隐患。
K-Car就像一把迷你的小钥匙,专为打开日本汽车市场那扇看起来牢不可破的大门而设计。
只要靠价格和技术上的差距撬开一个缝隙,就离不开中国那套成熟有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接下来能想象到的空间,简直是大得让人惊叹。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当年日本汽车怎么一点点踏进国际市场的过程,发现历史总是那么相似。
结语
其实,要是哪个企业一味沉迷于外头市场的丰厚利润,忽略了本土市场的核心需求和变动,那就像是自己把开门的钥匙送到竞争对手手里一样,稀里糊涂地把大门打开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