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换了4辆车才知道,一辆车开到报废最划算,都是吃亏换来的经验
大家好,我是小李。今天想和大家聊点掏心窝子的话。你有没有算过一笔账?买辆车,开个三五年就卖了,看着好像车子还光鲜亮丽,能卖个好价钱,但回头一想,这几年亏进去的折旧费,是不是比你想象中要多得多?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踩过的坑、交过的学费,加起来都快能再买辆新车了。从第一辆车开始,我就信了那句“三年一换,永不吃亏”,结果呢?头三年,每年都在给银行和4S店打工,折旧费高得吓人。后来又听人说“第六年是黄金分割点”,赶紧出手,结果发现还是亏了不少。直到第四辆车,我干脆心一横,不卖了!这一开,就是九年,现在想想,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今天,我就把我这十几年开车、换车、养车的血泪史总结一下,告诉你为什么我说一辆车,真没必要太早卖。
首先,咱们来聊聊那个流传甚广的“第六年卖车最划算”的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车子过了头三年的快速贬值期,毛病还没大规模爆发,外观也不算太老,这时候卖,既能回笼一笔资金,又能换辆更新的车。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第一辆车,开了三年卖,落地价15万,卖了8万,三年亏了7万,平均一年亏两万多,简直是“吞金兽”本兽。到了第六年,我以为熬出头了,估价一看,同样的车,落地9万5,只给我3.5万,三年时间又亏了6万,平均一年一万,依然肉疼。你说这钱,是不是大部分都贡献给了“折旧”这个看不见的大坑?车子一旦开出4S店,价值立马腰斩,这是铁律,谁都逃不掉。所以,指望靠频繁换车来省钱,无异于痴人说梦。就像网友调侃的:“买车就像娶媳妇,彩礼(购车款)付了,过几年离婚(卖车),还得倒贴‘分手费’(折旧)。”这话糙理不糙啊。
那么,问题来了,车子真的开久了就会“三天两头进医院”吗?这也是很多人不敢长期持有的最大顾虑。说实话,我以前也这么认为。但随着自己动手能力的提升,加上对汽车知识的了解,我发现这完全是误解。现在的造车工艺,尤其是主流品牌的家用车,随便开个十五年八年的,根本不是问题。真正决定一辆车能开多久的,不是出厂日期,而是你的保养习惯和用车方式。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我和朋友同年买的同款车,他那台车周末才开开,平时停在地下车库,结果开了六年就开始各种小毛病;而我的车天天当通勤工具,风吹日晒,反而到现在第九年了,除了正常保养,没大修过一次。为啥?因为他觉得车放着是“爱护”,却忽略了长期停放对电瓶、轮胎、机油的伤害。而我虽然天天开,但严格按照手册保养,用的也是全合成机油,从不图便宜加劣质汽油。有句话说得好,“假机油是最安全的假货”,因为它不会立刻让你的车趴窝,而是像慢性毒药一样,一点点侵蚀发动机。等你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晚了。所以,与其担心车子开久会坏,不如先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好好对待它?
最后,我们来算一笔总账。假设一辆车开15年报废,期间总花费包括购车款、油费、保险、保养、维修等。前三年折旧最高,但之后每年的折旧成本会急剧下降。到了后期,哪怕每年花两三千块做维护,摊到15年里,平均每年的成本可能还不到一万元。反观那些三五年就换车的人,他们每年承担的折旧成本远高于此。更别说频繁换车带来的额外支出——新车购置税、手续费、更高的保险费率……这些隐形成本加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说,把一辆车开到自然淘汰,才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它的剩余价值。当然,这里说的“报废”,不是指开到冒黑烟、抖得像筛糠的地步,而是指当它完成了历史使命,无论是选择卖掉换钱,还是送去报废拿补贴,都已经把“性价比”发挥到了极致。想想看,一辆陪你走过风风雨雨的伙伴,最后还能给你留点念想或收益,这难道不是一种圆满吗?
所以,回到最初的话题,我为什么说“一辆车开到报废最划算”?因为我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这一点。频繁换车,换掉的是钱包里的钱;而长期持有,留住的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爱惜它、保养它。那么,问题来了:在当下这个新车层出不穷、智能配置日新月异的时代,你会选择做一名精打细算的“长期持有者”,还是追求新鲜感的“潮流追逐者”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