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些年我也算是见证了不少车企的起起落落。昨天刷朋友圈,看到大众、一汽还有成都那边又签了个什么协议,要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刚开始我还挺好奇,心想这是要干啥大事?结果一看评论区,清一色的“不买!”、“晚了!”、“没戏!”
作为一个开了12年车的人,我觉得这事儿还挺有意思的,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众这是急眼了?
不吹不黑地说,大众这波操作确实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你想啊,曾经年销200多万辆的一汽-大众,现在被比亚迪甩得老远,能不急吗?
话说回来,我前段时间带着老婆孩子去4S店看车,那个冷清劲儿,真的是没谁了。销售小哥跟我说,现在进店的客户十个有八个都在问新能源,传统燃油车真的不好卖了。
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大众到底在新能源这块儿慢了多少拍?
我去年试驾过大众的ID.4和ID.6,说句良心话,技术确实不错,但是吧,价格摆在那儿,性价比真的一言难尽。同样的钱,你买个比亚迪汉DM-i不香吗?空间大、油耗低、配置还丰富。
捷达能翻身吗?奶爸视角很重要
这次大众说要在2028年前推出5款新车,其中4款是新能源,首款纯电动车瞄准10-20万级市场。听起来挺美好,但是吧,现实很骨感。
从奶爸的角度来说,我买车看重几个点:
第一是空间实用性。 我家那台途观L,后排坐三个人确实有点挤,后备箱放个娃娃车和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基本就满了。新能源车的话,电池布局对空间影响挺大的,不知道捷达这个新车能不能解决好。
第二是可靠性。 这点我是服气的,大众的三大件确实靠谱,但新能源这块儿,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担心。毕竟电池、电控这些,咱们国产品牌做得更成熟一些。
第三就是性价比了。 10-20万这个价位,竞争真的是太激烈了。比亚迪、吉利、长安,哪家不是拿着刀子在抢市场?大众凭什么觉得自己能杀出重围?
网友为啥说“不买”?
结果没想到,评论区一片倒的不看好。我仔细想了想,大家的担心还真不是没道理:
1. 时间太晚了
2026年才上市第一款车?人家比亚迪现在一年能出好几款新车,蔚来、小鹏也是新车不断。等你2026年,黄花菜都凉了。
2. 技术优势不明显
说好听点是整合本土资源,说难听点就是技术上没啥突破。现在自主品牌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这块儿,真的不比合资差。
3. 品牌认知有问题
捷达这个品牌,在大家心里就是“便宜代步车”的印象。现在突然要做高端新能源,这个转变能不能成功,真的很难说。
这波操作我是没看懂
厂家也是够拼的,又是引入本地资本,又是独立运作,听起来挺高大上。但是吧,本质问题没解决啊!
消费者要的是什么?是更好的产品体验、更合理的价格、更完善的服务。你成立多少个公司,换多少个马甲,产品力跟不上,还是白搭。
我前两个月试驾了一台理想L8,不得不承认,人家的整车NVH、底盘调校、智能座舱,真的比传统合资强不少。关键是价格还相对合理,这就是竞争力。
给大众的建议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老车迷,我还是希望大众能好起来的。毕竟竞争激烈对消费者是好事嘛。
如果我是大众的产品经理,我会这么干:
1. 放下身段,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
别老想着用欧洲那套来糊弄中国人。咱们要的是大屏幕、语音交互、丰富配置,不是什么“德系质感”。
2. 价格要有诚意
10-20万这个区间,你不能比国产贵太多。要么技术领先,要么价格给力,总得有一样吧?
3. 服务要跟上
新能源车的售后、充电、软件升级,这些都得做好。别像以前那样,卖了车就不管了。
最后的话
这个必须得说说,大众这次的动作,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救。但是吧,市场不相信眼泪,只相信产品力。
你说巧不巧,就在大众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比亚迪又发布了一款新车,配置拉满,价格还很香。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简单来说就是,大众想要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翻身,光靠换个马甲是不够的。得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那问题来了,各位车友觉得大众这波操作能成功吗?如果是你,会考虑买捷达的新能源车吗?
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可能每个人需求不一样。大家觉得呢?欢迎车友们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