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万元。
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愣了半天,手里的咖啡都凉了——不是二手车群里那种“懂的来”,也不是某宝店铺挂着吸流量的假链接,而是吉利星越L东方曜新款明晃晃地写在展厅价牌上。
你说这像不像走进菜市场,摊主告诉你帝王蟹今天按花甲价卖?
有点不真实,但它偏偏就这么真实地站在那儿,还穿着莫高蓝和丹青的新衣服,像朋友精心打扮来赴约。
碰见它,是刷短视频时的意外插曲。
本来我正看一个小哥用AI给老爷车换色,一秒切到现场拍摄的新星越L,那块双联屏被灯光打得跟《银翼杀手》道具似的。
我没忍住点开细节表,当主驾座椅按摩加热、副驾腿托、方向盘加热、后排电动调节这些词一行行跳出来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是:是不是后台把豪华品牌配置表复制错地方了?
更逗的是,它没搞什么推翻式换代,不急着去撞那些所谓运动化设计的大坑,就在原本已经够大气的框架上抠细节,比如前格栅做微调,加两种带文化味的新颜色。
这感觉很像老朋友忽然学会搭配围巾,你说不上哪里变了,但就是想多看几眼。
相比那些一年一刀全改脸型冒险,这种稳中带新反而容易让人买账——熟悉又不乏惊喜,安全感和好奇心一起在线。
动力这块,它一点都不藏:200kW最大功率、400N·m峰值扭矩配8AT变速箱,百公里加速7.3秒。
同级别听到这数恐怕要皱眉,因为这种成绩不仅能跑,还能跑得体面。
而且限时起售价压到十四万出头,对于预算卡在十五万的人来说,这相当于直接拆掉了一堵心理墙。
当年第一代上市时嫌贵的人,现在八成已经悄悄预约试驾,人类嘛,总是嘴硬但身体诚实。
可问题也来了——为什么愿意给这么大的价格空间?
现在中型SUV战场早已杀红眼,自主品牌瞄准的是原本准备咬牙买合资的一批人,他们要求越来越高,却不想掏更多钱。
如果只是拼马力或者堆料,很快就会陷入谁送东西多的无聊比武。
所以吉利这一回干脆把智能化和舒适性绑一起卖:Flyme Auto系统+DeepSeek大模型,让交互体验明显年轻化;再叠千里浩瀚H3辅助驾驶,对经常长途开车的人来说,那真是雪天暖炉般贴心。
想到几年前,自主品牌吹智能座舱总被笑成噱头,因为用起来各种延迟卡顿。
而如今,大模型技术成熟,本土软件团队终于摸准国内用户脾气,从语音助手到远程控空调,全落地到了日常场景。
这一步对提升产品溢价能力至关重要——消费者开始觉得自己花的钱不仅买到了硬件,还有个持续升级的软件生态,这才叫值。
有人依旧冷笑,说限时优惠不过套路,到期涨回去才是真相。
但即使恢复正常售价(15.87-17.97万),以现有配置与性能,在同级别仍算强势。
这背后的算盘很清楚:他们不是单纯走低价路线,而是在塑造一种“物有所值”的印象,因为长期压价格确实会伤害品牌形象,尤其对于冲击中高端定位的自主厂商而言,这是根不能轻踩断的钢丝绳。
让我觉得妙的是,他们认真琢磨起文化符号,比如莫高蓝,不仅是一抹漂亮颜色,还暗含敦煌壁画一样耐看的深度感;副驾腿托这样的设计,看似小众,却精准戳中了家庭自驾或情侣旅行中的温柔需求。
有时候买车真的像找伴侣,你既希望TA陪你飙高速,又懂什么时候递杯热茶,新款星越L显然想证明自己两者兼备。
如果销量真让这一波拉爆,其它自主SUV肯定跟进,高阶智能+全套舒适+阶段性降维打击,会成为新的攻防模式。
但风险也摆在那里,如果消费者养成等促销才出手习惯,那厂家压力可比发动机爆缸还闹心,所以接下来考验的不止是产品,还有如何平衡促销与价值之间那条隐形钢索,否则一步走错,很可能从惊喜变廉价泛滥。
脑子里突然浮现这样一个画面:春天,高速服务区出口,一辆莫高蓝色的新款星越L缓缓停下,两个人伸懒腰,一个打开座椅按摩功能,一个翘起腿托讨论下一段路要不要交给自动辅助驾驶。
在旁观者看来没啥炸裂效果,却透着一种生活可以松口气的小幸福。
我猜这可能才是他们最想卖出去的东西——不仅是一台四轮机器,更是一份安静舒服的大空间生活方式。
至于你是否愿意掏钱,就看你的答案是哪一句:“哎呀,再等等吧”,还是“先订下来再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