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里二手车补贴风波:灰色生意与普通人的用车困局
从6月起,朋友圈里的汽车销售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都在刷屏催促,“补贴要停了,想换车赶紧!”“置换名额快没了,下半年买怕是就没优惠咯。”家里亲戚还专门打电话问我,他那台跑了十万公里的老油车是不是现在卖掉最划算。可惜这热闹劲儿背后,其实不少人心里都七上八下。
河南、广东、江苏这些地方前脚刚说暂停汽车置换补贴,后脚社交平台上就炸开锅。有朋友订新电动车,还没提到手呢,一看新闻发现本地政策变卦;有人准备付款,被别的城市突然叫停吓得不敢动弹;更有些计划下半年买车的家庭,现在直接陷入观望。毕竟一两万块钱不是小数目,这年头谁不精打细算?
其实国家层面倒是早有回应,说全国统一的新能源购置补贴会持续到年底,只不过各地阶段性调整,有点像发工资分批到账。不过,有关部门也直言,这轮资金消耗太快,一部分原因就是骗补和套现花样多——黄牛、销售员,还有所谓“零公里二手车”,明里暗里薅羊毛。
去年底,我表弟刚好经历过一次类似操作。他那辆旧SUV正好能享受以旧换新优惠,本来挺高兴,但最后折腾半个月差点被骗。他说本地名额难抢,销售建议走异地方案,比如挂贵州牌照去申领贵州省的补贴,可一听流程得先把新车落户在陌生人名下,再等几个月才能过户回来。风险大不说,中间还有黄牛抽成。一旦对方反悔或者资料出问题,新买的新能能源轿跑可能连产权都拿不到。我劝他别冒险,结果他后来还是等到了本市的新政窗口期。
除了抢名额,不少报废黄牛趁机坐地起价。本来谈好的5000元手续费能拿1万元厂商加地方双重补贴,可遇上政策临时提升额度,他们马上涨价到8000元甚至更多。有个修理厂师傅私下跟我讲:“你们年轻人千万别贪图便宜让别人代办,那玩意儿全靠关系和运气。”据他说,有客户因为不同意加价被威胁删资料,还有遇到假材料骗取指标被追责。这事儿搁以前没人信,现在见怪不怪。
至于厂家承诺兑现慢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在一个新能源车型交流群,经常有人吐槽自己申请报废或购置税减免迟迟不到账。有位大姐还专门找律师咨询,因为她三个月前提交资料,到现在连回音都没有。据了解,不同品牌响应速度相差极大,有些小众品牌甚至需要消费者多次投诉才肯处理。“买的时候笑脸相迎,要钱的时候推三阻四”,这是群友们总结出来的话。
再聊聊最近风头正盛的“零公里二手车”。其实这个词很早就在圈子流传,就是指那些只在4S店完成了一次初始登记,然后立刻作为二手身份转出口的新车辆。这种做法一度成为行业默认潜规则。一位搞外贸的小伙伴告诉我,以前国内库存压力大的时候,新势力品牌经常通过这种方式把滞销车型出口中亚或者北非地区。“手续合法合规,但实际根本没人开过,就靠这道工序赚退税。”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车辆海外售后缺失,如果出现质量纠纷,对中国自主品牌形象影响特别坏。更夸张的是,他曾经见过同行为了躲避当地高昂购置税,把汽油版硬改成电动车型卖出去。“座椅包皮线缆全自己装,看着唬人,其实毛病不断。”今年以来相关监管收紧,据他说身边不少做外贸的小公司已经撑不住倒闭,只剩资金雄厚、有客户积累的大企业继续转型正规业务线,比如真正在做老旧车辆出口,而不是钻空子的套利玩法。
插一句题外话,我爸一直念叨他的第一辆夏利,当年淘汰时啥也没有,如今报废还能返现几千块,他觉得时代进步。但身边很多朋友宁愿咬牙贷款买新,也绝不会碰低配或无保养记录的不明来源二手货,“省不了几个钱,用起来糟心”。
关于新能源和燃油之间价格权衡,也是近期讨论焦点。不少业内声音认为目前新能源依赖政策红利,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例如同级别纯电轿跑享受2万元以上直降,而燃油车型顶多1.5万元,而且税费压力远高于纯电产品。某合资豪华品牌销售经理坦言:“我们每卖一台燃油版,比隔壁国产纯电要多交15%的综合费用。”
乘联会的数据说明问题:2023年5万元以下区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跌幅超过20%,而今年因刺激措施,该区间又猛增近45%。如果哪天优惠彻底取消,小排量微型EV估计日子不好过。我有个邻居原计划入坑微型代步纯电,但看到价格优势逐渐缩小,又开始犹豫是否考虑混动或干脆再等等看行情变化。这种摇摆,在社区论坛天天都有争论,各执一词,说到底还是钱包决定方向吧!
最后顺嘴提一句冷知识,上周维修店老板给我的提醒:很多便宜新能源汽车虽然标配智能互联,但部分型号并未预留OTA升级接口,将来想加装功能非常麻烦。另外南方湿热地区夏季暴雨频发,不少低端EV防水等级一般,大灯进水、小电子模块故障频率比传统汽油轿跑明显偏高。如果家住地下室停车场,更要注意定期检查密封胶条,否则漏水容易引发短路隐患,这是老司机多年经验之谈,也是媒体报道很难关注到的小细节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