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澄清VLA残血版原因:网传分析大多不实,车主疑虑解答详尽

9月10日,理想汽车终于推送了他们备受期待的OTA 8.0版本,但没想到,这次更新让不少车主提着一颗心,像坐过山车一样颠簸了几下。

大家期待的“VLA司机大模型”,果然没有全能上线,而是带着一丝“残血”的气息:远程召唤功能,未能如期而至。

啥?

你问我咋知道?

车主们都忍不住爆料了——这让人怎么不想当个“键盘侠”,捧着手机跳起来说点什么?

这事儿热得不行,理想汽车CEO李想是躲不掉的。

直接拿微博发声,摁下了“澄清”键,他告诉大家:网络上那些关于“VLA残血版”的分析,大多数都是不实信息——请大家不要信,也不要传。

啥意思?

李想澄清VLA残血版原因:网传分析大多不实,车主疑虑解答详尽-有驾

简单说,他是在替理想车主平掉一个乌云,捅破了外界的那些无风起浪的言论。

至于大家关心的远程召唤功能缺席,李想并没有做过多解释,只是说了句,“法规定制”的话。

这种“法规定制”的背后,也不是那么简单。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对辅助驾驶的相关功能提出了更严格的法规要求,尤其像“远程召唤”这种接近“黑科技”的功能,更需要过各种层层把关。

到头来,车主们或许只能在想要召唤座驾时,自己穿上鞋跑到车前,手动开门。

看,这才是“理想中的理想”吗?

李想澄清VLA残血版原因:网传分析大多不实,车主疑虑解答详尽-有驾

但话说回来,远程召唤的缺失,倒也让这个VLA大模型的故事,增添了一点“悬疑”味道。

你瞧,这种操作和剧情怎么就这么像一部典型的科幻片:科技向前推进几步,监管和技术却把它拉回了地面。

很有点电影《黑客帝国》里,人工智能总想飞跃出束缚的感觉,永远在边缘游走,始终无法突破那个隐形的天花板。

然而,理想的“澄清”虽然打破了部分猜测,但也引发了新的疑问:李想能不能进一步深入,给用户们一个更直接的解释,至少告诉大家,为何一项如此重要的功能,最终未能如期上线?

李想澄清VLA残血版原因:网传分析大多不实,车主疑虑解答详尽-有驾

如果说是技术瓶颈,那就太像是车企常用的“技术困难”答复了,像极了那些回答每次发布会上一堆技术解释的厂商。

其实,事情的核心不单单是VLA司机大模型的“残血版”。

从另一角度来看,理想汽车的举动,正是这场“智能车大战”的缩影。

理想想做的,是为用户带来一个几乎不差错的智能驾驶体验,而这条路上,车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竞争者,更多的是技术和法规的多重限制。

尤其在智能驾驶功能的开发过程中,可能在技术“闯关”成功前,先要面对一波法规的高墙。

李想澄清VLA残血版原因:网传分析大多不实,车主疑虑解答详尽-有驾

谁让“智能驾驶”这件事儿,就像是“魔法”,很容易让人不自觉地期待它的完美登场,却总在现实的审核中,打了几个“暂停键”。

当然,理想汽车似乎并没有因为这个小小的波动就停止前进的脚步。

毕竟,作为第三代辅助驾驶技术的代表,VLA司机大模型的出现,无论如何也让行业看到了智能汽车在未来的无限潜力。

而理想汽车能做的,只能是在“法律”和“技术”之间,找到那条最安全、最稳妥的道路,毕竟,理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梦想,还是用户每一次驾驶时的“现实伙伴”。

而且,大家知道吗?

这场舆论风波发生的时候,网友们并没有那么容易“善罢甘休”。

在这场澄清背后,网友们的反应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有人直指,理想汽车怎么就能忽视消费者的期待?

毕竟,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高科技产品的消费者来说,远程召唤的缺失无疑是一次打击。

而有些人则摇头叹息,认为理想车主的期待似乎永远无法与车企的现实同步。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谁能不希望一键召唤车子,哪怕天气再恶劣,还是能让车子自如地来到眼前。

可是,别忘了,理想这波更新,还是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看得见的提升。

除了VLA司机大模型之外,车主们也收获了其他几个功能的升级,像是智能座舱的提升、驾驶辅助的完善等。

理想的这一步步,可能更注重技术的扎实性,而非过于盲目地追求“哗众取宠”的功能。

于是,回到原点,我们不得不再度审视这场VLA风波。

车企和用户,究竟是各自都站在对立面,还是在逐步的前行中,找到了共同的节奏?

理想汽车的未来,也许不会因为一个功能的缺失而彻底改变,但它必定会在这些矛盾与期许之间,继续打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驾驶系统。

最后,我倒是想问问各位读者,你认为理想应该如何平衡这条创新之路上的“法律”和“科技”鸿沟?

是在技术和规范的制约下依然坚持创新,还是如部分网友所说,放慢步伐,先给消费者一个稳定的体验,再继续创新?

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