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这牌子,说它是舶来品吧,又总觉得它沾染了不少本土气。曾几何时,街头巷尾的MG跑车,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座驾。怎奈时过境迁,这声量日渐式微,甚至坊间戏谑它是“墙外香,墙内淡”。瞅瞅这回上海车展,MG又捯饬出新玩意儿, 这回目标很笃定:海内外都要吃得开,大小通吃。
要说这MG,也颇具玩味。它自己都坦承,在海外混得风生水起,比国内吃香。去年在欧陆卖了20多万辆,今年即便有关税掣肘,销量依旧迤逦上扬。这数据一摆出来,着实令人侧目。可这当口,问题来了, 缘何在国内就差强人意呢?莫非真的是“橘生淮北则为枳”?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咱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帙浩繁,竞争白热化。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各式新技术、新概念层见叠出。MG 要跟这些“地头蛇” 抢食, 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他们也洞悉了这一点, 故而此番带来的MG4换代车型, 明摆着是孤注一掷,下了血本。
跟OPPO 联袂打造智能座舱, 续航里程也水涨船高, 还祭出了CTB电池结构, 摆明了是要在智能化和续航这两块短板上,力挽狂澜, 夺回一席之地。坊间传闻这车在欧洲卖得甚俏, 他们也希冀这股热潮能传导至国内。
然而, 仅凭产品硬实力还远远不够。现如今, 压根就是“美酒也怕巷子深”。MG也开始在营销上精耕细作, 又是扩编公关团队, 又是玩转抖音、小红书, 心心念念的就是攫取年轻人的眼球。
一提到渠道,这的确是MG的软肋。两百来家门店, 数量委实捉襟见肘。他们计划今年要增至四百家, 还要搞甚“创业者行动”, 听上去挺入巷随俗的。掷7个亿砸渠道, 这份魄力也是可见一斑。
行文至此, 你或许会觉着, MG 这是要上演一出 “绝地反击”的大戏码啊。又是品牌重塑, 又是产品迭代, 又是营销鼓噪, 又是渠道扩张。可事情当真就这么一蹴而就吗?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MG在国内铩羽而归的原因归咎于“营销不力”、“渠道羸弱”时, 有没有忽略掉更深层次的症结所在?譬如,品牌形象的固化, 产品定位的迷离, 以及对国内消费者需求的理解不够鞭辟入里?
MG的百年积淀是个优势, 但也未尝不是个桎梏。如何在薪火相传经典的同时, 又能推陈出新, 玩出新花样, 这委实是个烫手山芋。况且, 如今国内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不仅仅是看颜值、看配置, 还要看品牌、看服务、看体验。MG 要餍足这些需求, 恐怕尚需砥砺前行。
事实上, MG的困境也是诸多“合资品牌”的缩影。它们曾几度春风得意, 可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日新月异, 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它们需要韬光养晦, 真正洞悉中国消费者的诉求, 方能重拾旧河山, 赢得市场青睐。
与其说MG此番是“海内外通吃”, 倒不如说它是在探寻一种全新的平衡之道。在固守海外市场优势的同时, 竭力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这注定是一场荆棘载途的征程, 但对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品牌而言, 或许这恰恰是它浴火重生的契机。
诚如开篇所言, MG 似乎在国内国外走了一条泾渭分明的路。然略加思忖, 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 “MG 式的特色”。它既有英伦的底蕴, 也有中国的血脉, 这种兼收并蓄, 抑或是它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最终它能否真的 “内外兼修”, 且看它能否真正读懂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并与他们同频共振, 玩到一块儿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