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事儿真让人笑掉大牙。美国新势力那叫一个拼啊,1205公里续航纪录拿到手,真是把特斯拉和国产新能源直接按在地上摩擦。Lucid Air敢这么秀,不知道是不是打了鸡血,整了个吉尼斯世界纪录,跑了一趟瑞士到德国,总里程1205公里。你想想,那得是啥概念?官方宣称续航824公里,实际跑1250公里都没问题吧。你车子跑这长距离,平均速度得多低能跑出来啊?他们又没公布速度,只知道走的有点像打算逼出极限的比赛。
我查了点资料,这款Lucid车配的84千瓦时电池,官方续航显示824公里,然而实际测试据说能跑到1200多公里。你要是不觉得奇怪,说明你对新能源车的理解还不够深。这种极限试验怎么做的?估计是沿途不断减速,拉锯式充电或者边充边跑,兴许还开了空调。前段时间我就看到过行业报告说,美国市场对大型续航车的需求在上升,尤其是在偏远地区,谁不想一趟跑完,连充电都不用烦。
可是你想想,真正能量产?这个纪录和普通车一样,只是个技术秀,要量产,要稳定还得看技术成熟度。据说目前Lucid还在小批量测试,能达到1205公里,就算牛逼,但是能大规模推出来吗?从技术角度看,显然还没达到普罗大众的接受门槛。更别说中国的新能源,现在都开始瞄准中距离,效率反而更高,成本也低,走量快。而美国这粉墨登场的资本,除了炒概念还能剩点什么?我觉得,更像是在制造一种“我们也能跑闯祸”的假象。
而且国内外普遍对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其实还在,只不过比拼的不是“跑得远”,而是“跑得快、充得快”。你让对比一下,特斯拉那边也是喊着“快充、多充、长续航”组合拳,可实际用车里,普通人到目前为止,能搞到的续航都在600-700公里,这就通过不“极限走路”能跑完一个长途。
你说,美国这次的冲刺,还是不是为了真量产?还是想在宣传上赢一筹?我觉得这更像是一场秀。你看那些纪录片里,那些“极限挑战”都是靠特殊调校和技术手段,距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差得远。关键是那些新势力,除了下场造势,还能不能带来产业升级,要真解答这个问题,看未来几年他们的产量、价格和市场占有率才是真战场。
其实我挺奇怪的,就是那些大公司也好,新兴小厂也罢,都在拼这个“续航”牌题,但是真能跑起来的?还是很悬的。你看看我们这边,政策鼓励、补贴扶持,新能源车去年销量突破300万,虽然还不够成熟,但起码在规模和稳定性上已经比美国那些“只会跑纪录”的车强太多。
这就像国内出行,拼的不是极限的距离,而是性价比、便捷性。要真问我未来会怎么走,我觉得就是续航原来越像“工具”,能用就行,不用天天追天花板。美国那些新势力炒的纪录,能不能转化成实用?我真打个问号。
这场“1205公里”大戏,是行业刚需的信号吗?还是美国那边又在玩概念游戏?你摆一辆车能跑五百公里?其实还挺难的,还挺贵的。你跑个1200公里,全程不了中途充电,这才叫想象力大爆发。可是你用起来,真能每天都跑个1200公里?不现实吧。又不是火箭,能不能别光追这个虚的,实际用车体验差不多就行。
这些纪录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整个行业的两个问题:一是技术天花板其实还没摸透,要达到极致?花的钱和时间都得翻十番。二是市场需求转变得比制造纪录快,大家都发现,跑长途其实也不过是营销噱头,真正有意义的是怎么用得更实惠。你觉得,这样继续放大“极限续航”的广告,真的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还是只是在做空圈里的短期盛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