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最近一纸通知:全国4S店必须免费代办购车手续。一时间,网络热议不断,几乎把买车这点事推上了风口浪尖。本以为终于不用在车管所和4S店之间来回折腾,省时省心,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比剥葱还辣眼。政策还没坐热,4S店早就研究出一堆新招。原先明晃晃的“代办费”消失了,却冒出“材料保管费”“系统使用费”,甚至有店敢要两千块的临牌费。买车人刚看到曙光,转身又掉进了自带迷雾的新深坑。
各种提车清单纷纷在网上流传,代办费的确免了,可紧接着是七八项“工本费”“服务费”来凑热闹。杭州有位仁兄买了辆三十万的车,被强行加了八千块的装潢套餐;广州更甚,有的4S店索性把车价直接加了三万元,说是“政策实施后的市场调整”。一番骚操作下来,简直让人怀疑4S店是不是把“钻政策空子”列成了考核KPI。比起实打实收个手续费,这种障眼法更让人窝火。
症结其实很简单——政策落地缺乏有效监管。车管所和4S店的确实现了联网,可数据传输依然拖沓得像慢性子老太太。山东一位车主等三天都没拿到临牌,销售说是系统延迟,可只要加五百块“加急费”,当天立等可取,俨然线上版“黄牛”。
当然,世间总有一线光。西安国企背景的几家4S店,真就做到了全程免费,连三十块拓号费都不给车主加。但这类型商家,用手指头都能数得清。绝大多数4S店还沉迷于“暗箱操作”,毕竟去年的代办费市场规模高达120个亿,这样的唐僧肉谁也舍不得放手。
目前,最该警惕的正是那些表面合法、实则变着法子收钱的4S店。北京的朝阳群众已经成为维权模范,实名举报七家乱收费店,监管部门痛快下场,每家罚款二十万。奈何英雄还未普及,各地执行冷热不均:一二线城市风声鹤唳,三四线城市有的店家却安然无恙,顶风作案,套路更深。
面对新型收费陷阱,买车人不得不提前做功课,带上政策文本当“尚方宝剑”。遇到乱收费,别再跟销售磨嘴皮,直接拔打12315,秒杀一切嘴皮子功夫。这年头,维权得专业,投诉比讲理有用。
这一次的政策方向没错,想让买车更简洁、透明,可惜落地效果活像半拉子的烂尾楼。谁还记得当年手机取消漫游费吗?全国折腾三年才落地。期望汽车销售行业一夜改邪归正,实在有点理想主义。现实大概率只是把暗箱操作变成明码收费——能做到这一步,其实算进步了。
不过,政策是改了,商家的“创新”从不落后。以往代办费刚被锤下去,转头又能整出工本、系统、服务费;这回明面上不收,后面多半就摸出“反哺政策响应费”来。只要利润空间没被堵死,总有人费尽心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买车,本该是人生高光时刻,却变成一场信息战和心理博弈。这场角力,说白了是监管和商家智力的较量。消费者最多能做的,就是握紧手里的政策令箭,多利用社会举报和媒体曝光渠道,尽力让阳光多照进市场缝隙。只要开始有人举报,有4S店被重罚,就说明冰山裂了缝——哪天能顺畅地花钱买车才真算社会进步。
但愿下次去4S店只是买车、保养,而不用再背诵法规、对赌套路。至于“政策响应服务费”,希望它别成为下一个段子主角吧。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