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轶俊诉长城汽车开庭在即 百人维权暗影下的业绩狂飙

#破译高温求救信号#

徐轶俊诉长城汽车开庭在即 百人维权暗影下的业绩狂飙

上海长宁区法院门口。

徐轶俊的名字静静躺在开庭公告里。

8月6日。一场劳动合同纠纷即将撕开帷幕。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01 百人裁员的“非协商”陷阱

调岗。降薪。突然的军训通知。

长城汽车被曝用这些手段“优化”员工。涉及上百人。

前员工们描述着相似的剧本:技术岗转仓管。月薪3万缩水到3000。拒绝?那便以旷工为由解除合同。

2021至2024年。超5400名员工从长城名单上消失。

人力成本削减的背后。是更锋利的盈利刀锋。

02 业绩狂潮与个体沉浮

数字在狂欢。净利润暴涨419.99%。海外营收占比飙至40%。

坦克品牌销量逆势增长62.43%。

但另一组数字在哭泣:国内销量下滑10.24%。五大品牌中四个负增长。

降本增效的代价。压在具体的人身上。

田帅被调岗后抗争三年。最终法院驳回赔偿请求。王梅的仲裁仍在拉扯。绩效记录成了罗生门。

03 维权长路:两年换一个答案

“只能通过仲裁。”前员工苦笑。

徐轶俊诉长城汽车开庭在即 百人维权暗影下的业绩狂飙-有驾

有人胜诉。12.8万元赔偿金到账。有人败诉。加班费至今未追回。

徐轶俊选择诉讼。不是孤例。

近一年长城涉劳动争议开庭17起。平均维权周期超两年。

律师冷峻点破:企业正利用制度漏洞裁员降本。

04 法律钢丝上的“正当性”

调岗是否合法?答案在灰色地带摇曳。

“项目取消时。企业有权调岗。”律师赵良善说。

但虚构绩效?那便是违法利器。

长城的手法游走在边界:用《解除函》替代补偿协商。以考勤漏洞认定旷工。

员工签字前多犹豫一秒。都可能坠入陷阱。

尾声:油门与刹车的悖论

魏建军高喊“不打价格战”。

可人力成本的重拳。比价格战更凛冽。

当海外市场托起财报光环。

那些被碾过的劳动合同。成了业绩涡轮的隐秘燃料。

徐轶俊们的8月6日。

不是起点。更不是终点。

数据烙印:国内每卖出10辆车。就有1.2辆来自长城——但销量已连跌半年。高利润坦克车型。正吞噬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