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7 月 1 日,在巴西卡马萨里市,随着巴西总统府特别代表按下启动键,比亚迪工厂的首车成功下线,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见证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海的范式升级,更彰显了 “共创” 理念在国际合作中的强大生命力。这座融合中国技术标准与巴西工业特色的工厂,以 15 个月建成投产的 “奇迹速度”,为全球新能源合作树立了新标杆,其背后所蕴含的 “共创” 内涵,正深刻影响着当地的产业、社会和经济发展。
深入巴伊亚州的产业深处,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这座工厂独特的价值。作为巴西首个实现 “电池 - 电机 - 电控” 全产业链本地化的新能源基地,其 55 亿雷亚尔的投资中,有 30% 用于与本地企业联合研发。这并非简单地将中国的生产线复制到巴西,而是一套技术创新体系的输出。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的话语道出了关键:“我们带来的不是现成的生产线,而是一套技术创新体系 —— 本地工程师已参与到下一代混动系统的研发中。”
这种 “共创” 理念在技术研发层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本地工程师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主动参与到核心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下一代混动系统的研发,融合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经验和巴西工程师对本地市场需求、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深刻理解。例如,在针对巴西部分地区高温天气的电池热管理技术研发中,本地工程师凭借其对当地气候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许多贴合实际的建议,与中国技术团队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得研发出的技术更能适应巴西的特殊环境。
“共创” 理念也赢得了当地社会的深度认同,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巴伊亚州州长在致辞中特别提到:“工厂建设期间,比亚迪为周边社区改造了 3 公里排水系统,这种‘企业公民’意识让其超越了普通投资者的角色。” 这一举措并非偶然,而是比亚迪 “共创” 理念在社会责任层面的具体实践。通过与当地社区共同改善生活环境,比亚迪拉近了与当地居民的距离,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工厂的建成投产,为当地就业市场注入了强大活力。目前,工厂已带动卡马萨里市就业率提升 12%,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 “稳定器”。许多当地居民通过在比亚迪工厂工作,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还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能的提升,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为当地产业的升级储备了人才。这种与当地社会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模式,让比亚迪真正融入了巴西的社会肌理。
在市场层面,“共创” 理念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从 2021 年首批进口车的小心翼翼,到 2024 年一季度登顶新能源销量榜首,比亚迪用 “渐进式本地化” 策略破除了 “外来者” 偏见。这一过程中,比亚迪始终坚持 “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 的产品思维,深入了解巴西消费者的需求。针对巴西消费者对续航的特殊需求,工厂生产的车型特别强化了高温环境下的电池管理能力,正是这种对本地市场的精准把握,让 13 万车主成为了品牌的代言人。
比亚迪巴西工厂的 “共创” 模式,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新能源合作的一种全新思维。它打破了传统的单向输出模式,通过与本地企业、社区、消费者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多方共赢。这种模式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担当。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种 “共创” 理念将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花结果,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