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成都国际车展,气氛跟五年前完全不同了,谁能想到呢,奥迪展台冷清得像是家长会上的“陪跑”家长,旁边比亚迪却是人流如织、热闹到爆棚,说起来还真像童话里的“皇帝新衣”,今天就咱就在这个车展里拆一拆这个豪华车市场的花架子。
老实说,我站在9号馆那时候,心里还挺感慨,这情景有点像高考的成绩分布:以前的尖子生如今连围观的人都稀缺,班上的小透明转眼成了风头正劲的状元。这事到底出了啥岔子?明明五年前,奥迪还得专人疏导观众,生怕把车摸坏。现在却变成场外直播小哥都懒得搭理的背景板,传统豪华到底是不是在中国真的被“祛魅”了?
其实我也纳闷,大家都知道,“四个圈”在过去是多少人的身份名牌,这可不是随便贴的泡沫塑料。你看宝马那边还热闹得很,沃尔沃也是一堆爱好者排队拍照,唯独奥迪成了“看展必过却不停留”的路人甲,最抢眼的Q4 e-tron又不像什么新鲜玩意,刚好三年前就憋出来了,现在倒像老瓶装新酒,还没醒发。岚图、智己这些国产新贵三五步就能拉出来对照,分分钟比出个高低上下,是不是有点挺尴尬?
更讽刺的是,奥迪这次的技术展示区居然“萎缩”得只剩两个易拉宝,仿佛是在跟看客讲——“今年我们就这么点预算,见笑了。”一问业内的人,说奥迪车展预算对比2021年压缩六成,和它销量下滑的速度简直同步得像设定好的分段。这数字不需要什么高深经济学分析,也挺扎心的,不知道奥迪长安那边的销售听了会不会更想发朋友圈吐槽。
说到技术,赶巧这两年奥迪被自己的口号反噬了,原来“突破科技,启迪未来”一直是它的杀手锏。谁成想,2025车展上,这句口号就像ATM机器里一张余额为零的卡,不管怎么插都取不出钱。仰望U8直接把“应急浮水”功能搬出来,旁边奥迪Q8 e-tron看着挺帅气,可续航还卡在600公里上下。怎么比?隔壁20万级国产电车早就满七百了,不服都不行。
智能座舱也跟不上节奏,比亚迪“天神之眼”能成套支持城市NOA,奥迪还是那个L2+辅助驾驶,还得另掏钱选装。你说咱国产的车机动嘴就能控制,“见啥说啥”,奥迪MMI还得付费体验就像没有兑优惠券的奶茶店,这波操作能不让人吐槽吗?本土化服务这么多年了都还没“入乡随俗”,难怪用起来体验平平。
最幽默的还属那个曾经被骂油改电、被吐槽不思进取的国产电车,现在用原生平台一脚踩在奥迪招牌上头,奥迪那个e-tron平台还被大众“卡脖子”,进步都得计时慢放,真是“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却被对手反杀”的典型事例,说奥迪冤不冤?
你要问现在最受欢迎的豪华是什么?不是德国的工艺,也不是那句百年传承,而是更懂中国人的“成都麻辣”。走进五号馆,奇瑞展区那些穿汉服的小姐姐在iCAR X25的车载KTV里唱《成都》,气氛比以前的展馆高冷多了,年轻人追求的不是那个“撑面子”,而是“舒服、便捷、有趣”,那种贴近人心的豪华感更有号召力。
你看阿维塔12能自动切换悬架座椅模式,真正搞懂了中国人的需求。讲情感,红旗的展台直接端出东方美学和礼兵故事,奥迪还在数落自己的百年老字号。价格上更是令人咋舌,深蓝SL03的电动剪刀门只卖二十一万,比奥迪A5便宜一半还多点,谁还会傻乎乎为了个LOGO多掏门票钱?
新势力产品经理都开玩笑了,说现在年轻人宁愿拥有能自动找充电桩的车机功能,也不在乎你座椅上有没有“Quattro”徽章。可见豪华的含金量已经不是那几个圈圈,而是谁更能“伺候”用户,说的就是实用主义的春天来了。
其实说白了,成都车展这场戏,不就是一场“转型悖论”的现场直播吗?奥迪自家的问题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始终摇摆不定,究竟放弃燃油、还是全面电动化,一会儿上一阵油车,一会儿来阵电车,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搞双盲测试。渠道改革也慢,别人家体验中心都开到春熙路了,奥迪经销商还在琢磨怎么给买家多加几层装潢赚返点,隔行如隔山,是真的没跟上时代步伐。
用户运营就不用说了,比亚迪不用多举例,车主可以参加科创日,玩直播、做评测,交流技术和体验。反观奥迪,连个像样的社区APP都拿不出来,更别提用户共创、线上互动这些现代企业的基本操作,一个都没赶上。
说到细致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去德国狼堡工厂开放日,厂里机械臂精准得像手术刀,出产的汽车看着高大上,但这些车到了中国市场就是卖不过合肥那头的“草根工厂”,有时候科技和市场,不是只拼技术,更要理解消费者的心思。
离开展馆那会,奥迪展台背后的英文标语“Vorsprung durch Technik”,在夕阳映衬下有点掉色,原本是闪亮的“科技之光”,如今却像是交卷时还在苦思冥想的考生。现在的豪华车市场,技术优势逐渐消解,品牌溢价成为纸老虎,真正能打动买家的,不再是超级复杂的机械臂,也不是厚重的历史传承,而是贴心到家的服务和体验。中国消费者早已不把品牌当成信仰,而更看重“车都能为我做啥”,问到底,这豪华还剩些什么?
一位在岚图展台签订单的95后姑娘对我说:“我要的是车伺候我,不是我供着车。”这话挺扎心啊,用户主义革命正在车展里每个角落悄悄蔓延,豪华品牌该学习如何向用户低头,坦诚面对现状,别再死扛“豪华尊严”。后浪推前浪,一旦错过窗口期,就算再有光环也只剩下观众堆里一抹历史回音。
说到底,这也许是车圈的一次“照妖镜”:谁内功扎实,谁能听得懂新需求,谁能和时代脉搏产生共振,就能分到蛋糕最大的一块;谁只顾念叨陈年往事、舍不得放下架子,不管再多历史荣光,都难留中国消费者的心。
写到这,我突然有点想问大家:你觉得未来豪华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你会为了品牌付溢价,还是更在乎实际体验?真心想听听你的答案,说不定就在这场用户主义革命里,每个人都是车市变革的主角呢。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