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套路不断,特斯拉“收费拆底”,消费者心凉

老实讲,有点儿过了头 最近这几年,汽车界的“万物皆可订阅”这个怪招儿

你说,汽车本来就是咱们日常生活的工具,结果这阵子搞得像手机一样,什么都能订阅、升级,好像买车就像在点外卖一样

轻轻松松就能“再付费”

我跟你讲,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个新闻,特斯拉又弄了个新玩意儿,专门给Model 3搞个“转向信号拨杆改装”服务

车圈套路不断,特斯拉“收费拆底”,消费者心凉-有驾
车圈套路不断,特斯拉“收费拆底”,消费者心凉-有驾
车圈套路不断,特斯拉“收费拆底”,消费者心凉-有驾

你听听,这根原本车里就有的拨杆,竟然被他们先“移除”掉,然后再用“花钱买回”这种奇怪的套路

“创新”还是“做局”

这事真蛮扎心的 你晓得伐,这根转向拨杆,几乎是所有车子里都标配的,打方向盘时,那个拨杆就是用来打灯、转向啥的,习惯了这个操作

咱们开车差不多都按套路出牌

可特斯拉偏偏要搞个“创新”,把原来就该有的物件先拔掉,然后等你提车了,突然告诉你:“,要不要2499块钱

车圈套路不断,特斯拉“收费拆底”,消费者心凉-有驾

”你说,这不就是拿咱们买车的钱

而且,这阵子已经有不少车主买了“新版”Model 3,没有那个拨杆,转弯、环岛,心里只得靠感觉,反应慢了点儿

试想一下,方向盘打满半圈,要在一瞬间确认哪个是左转哪个是右转,真的不容易,很是在紧要关头,谁都知道

你说,为了追求极简、刮“新鲜感”就把传统的安全设计给“舍弃”

这阵子特斯拉既然又推出了“补装”服务,明显承认自己之前的设计不够全盘考虑,结果这些“修正”成本,却要车主自己掏腰包

真是让人觉得“黑暗操作”多过“创新”了

一个原本作为基础安全零件的转向拨杆,摇身一变就变成了“2499元的增值服务”

技术升级,还是“打包销售”巧招

搞得像是在“套路”我们似的

★ 别的品牌也不让人省心,车圈变“套路场”

你晓得伐,特斯拉这个套路

搞得我还想起别车厂“骚操作”

比如宝马,前两天我听说,他们那座椅加热,明明车里就装了硬件,却还要你额外掏钱才能用,结果一出事儿,反弹声一片

弄到最后不得不取消这“订阅”

这不就变成“先硬装,再收费”么

更别说大众、梅赛德斯那帮,竟然还可以用软件“解锁”更牛的马力,听得我都觉得像在玩“游戏”一样

讲真,买车原本不应该搞得这么复杂

这阵子倒好,车企一边减配,一边涨价,像在“做局”一样

把车变成了“花样商品”

说到底,软件定义汽车倒是个趋势,OTA升级让车像手机一样“常用常新”,这个倒是蛮好的

但事情在于,这些“新花样”的背后

很多时候都带点儿“套路”的味道

技术本应是为了让咱们用得更顺手、更安全,结果却变成了“拆分权益、二次售卖”的工具

这种操作,明显就是“做局”

车圈套路不断,特斯拉“收费拆底”,消费者心凉-有驾

远远超过了“创新”的范畴

★ “薅羊毛”背后,是品牌信誉的伤害

你看,这些车企用信息不对称、搞新商业模式

试图在车主身上“薅”弄到最后一根羊毛

一这方面,车主付了钱,却没享受到应有的全套功能;另一这方面,付了钱

这样一来,品牌在用户心中的形象就会逐渐变差,大家都觉得“这车圈子里

更严重的是,长此以往,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

车圈套路不断,特斯拉“收费拆底”,消费者心凉-有驾

可能会让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真正有意义的“创新”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做得更智能、更便捷,比如说更牛的驾驶辅助、更丰富的娱乐生态

而不是把那些理所当然的功能变成“订阅制”的物件

咱们买车不就是为了方便、安心,怎么反倒变成“花钱买权益”的“冤大头”

总结一句:车企是不是在“玩我们”

总感觉,汽车变成了一场“你来我往”的“做局游戏”

车圈套路不断,特斯拉“收费拆底”,消费者心凉-有驾

特斯拉减配再涨价,宝马、奔驰把“软件定义汽车”玩得像“剥洋葱”

当然,行业在不断发展,软件升级带来方便,也确实让车变得更“灵伐灵”,但前提是,别把“权益”拆得太碎

把“基础功能”变成“订阅项目”

咱们一直觉得,车子是咱们的工具

不能变成“剥削”咱们的“套路货”

希望车企们能多点儿良心,别再搞这些“做局”的花招,让我们开车的心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