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M9,刚一上市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你可以看到,街头巷尾大家都在讨论这个车,拿着相机拍照片的人不少,但是很少有人敢站出来说:“这车值不值”。
于是乎,第一批用户们,别急着下单了,等一等,看看后续车主反馈也不迟。
是的,我说的就是银河M9。
这款车看似完美无瑕,实际背后却潜藏着不少让人捉摸不定的坑。
先说说这车的底盘配置。
低配版和高配版之间的差距,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
低配版基本上就是你打开车门的一瞬间,脑袋就开始晃,座椅的软塌塌感给你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再看看高配版,空气悬挂、铝合金组件,这两者的差别像是贵族与普通人的差距——高配你坐上去,舒服多了,底盘扎实得像个铁板。
问题来了,M9高低配差异这么大,普通消费者到底该怎么选呢?
想一想那年星舰7,低配版一出来,连隔热铝瓦都没了,后来的消费者才慢慢吐槽。
我们再来看M9,低配能给你什么?
一个略显软弱的驾驶质感,一个后排仿佛坐进了无底的摇篮。
要是想享受更好点的驾驶体验,那你就得掏出更多的钱。
换句话说,不花点大价钱,你就只能和这车的“质感”达成和解。
说到吉利,我不由得想起那个“流量缩水”的事件。
车主们的钱包就像漏斗一样,吉利能抽的都抽了。
吉利车主可能现在都习惯了“这次减流量,可能下次直接减配”,谁知道呢?
车里看不见的成本可能就是让你看车表面上那点“虚荣”的钥匙。
既然吉利都不怕削减这些隐性成本,那我们还敢指望这车能给我们多少实实在在的回报吗?
我真想给那些打算抢购的朋友们一点建议:先别急着下订单。
等第一批车主开了两个月,出来吐槽一下,咱们再来判断值不值。
销量问题也值得一提。
从银河E5到星舰7,都是先火后凉的典型。
刚推出时那股子冲劲,差点让整个市场都给推翻了,但销量一路走低的原因大家心里也清楚:消费者很少因为“便宜”而对车的质量放低标准。
最典型的就是M9,大家都说它的价格有优势,但能和那些同级车比得过吗?
即使他卖得便宜,质量没跟上,市场的回馈也只是“一波又一波的失望”。
再看看星舰7,从上市到现在已经降价超过两万块,你能不想知道M9会不会走同样的路吗?
可以肯定的是,它也许不会从一开始就有大规模的销量,但降价来刺激市场几乎是必然的。
是不是要等它降到合适的价格再下手呢?
答案可能就是——嗯,或许是时候再等一等。
至于智驾系统,我直接给你一个建议:试一试再决定。
吉利最近也炒得火热的浩瀚智驾,试驾过的人心里都清楚,这玩意儿很少能稳定工作。
如果M9上也搭载了这个智驾系统,那可能得等它“稳定下来”才靠谱。
就算是领克900的高配,大家也没见过多少人赞美它的智驾系统好用。
所以,买车之前,别急着相信厂商给你的数字和承诺,看看试驾车的实际表现再说。
价格方面,M9可能打算打破市场的定价规则。
但,问题是它能顶得住20万的定价压力吗?
就算车内饰、空间、配置都还不错,价格一旦过高,消费者的期待值就会被拉得过高。
这时候,大家心里会犯嘀咕:“这么高的价格,值不值?”
如果真的跌到20万左右,想必不少消费者会开始“重新审视”M9。
再想想它和S09的对比,S09虽然价格实惠,但有点“低配”,M9这次如果打算以这个价位入市,恐怕自己都难以承受。
所以,如果你真的急需用车,那不妨先去定一台。
但如果你有点时间,不妨先看看第一批车主给的反馈意见再决定。
这些车看起来很美,实际使用后才知道哪里有坑。
总之,先等三个月,再来看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