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里,总有人等着开灯。深夜车库里新出炉的问界M7静静地立在角落,发动机盖上的一片水珠还在发着微光。周围的车型各自低头,像是在悄悄交换八卦:听说它换了脸谱,底盘更像M9了,究竟是真的“脱胎换骨”,还是又一次贴牌整容?
大卖预期,这是问界M7即将上市前,所有人心里的问号。市场永远不缺新车,缺的是能让用户买账的理由。问界有个“邻居”,我们管它叫东风小康——多年前那个做微面的小厂,如今也在“新势力”里刷着存在感。这种化骨绵掌般的企业进化,挺适合拍成一部刑侦剧:嫌疑人在冷库里一番易容,出来便是“赛力斯”,再联手老牌的“华为”,成了新晋网红“问界”,戏剧化得不可思议。
7月份,赛力斯问界干了4.4万辆的销量,这个数字不是随便放烟花。造车新势力,谁也不是省油的灯,但能在追车潮里拔得头筹,说明至少在“竞争力”和“资本故事”两个维度上写对了答案。不过,如果你问:卖得好的,是哪几款问界?答案不是定位低的“便宜之选”M5和M7,反而是“大块头”M8、M9。这个剧本似乎写得有点反人类:价格亲民的车型,理应是卷销量的主力,但现实却让廉价车型哭在后台。
问题在哪里?从案发现场捡证据,惠而不贵,用户不为所动。便宜车,你以为大家都抢着买,其实不是这么玩的。更贴切地说,问界M5、M7还残留着东风小康的“老味儿”——设计上,总觉得眼角眉梢藏着微面遗传基因。你以为换个LOGO就能改变身份,市场里却没人看走眼。消费者不是验车师,但对品牌气质比谁都敏感。哪怕放低身段,再诱人的价格,也难敌“身份认知”那一关。
全新问界M7,孤注一掷。这次的设计下了重药,各种“家族化”细节像手术刀切割:你再也不会因为车头那点微面既视感而游移在买与不买之间了。把M9的“氛围感”搬下来,反正设计师工资是按月发的,大刀阔斧总是比小修小补更能让人记住。讲白了,这回的问界M7有点像脱掉学生装、换上职业装,要去闯“理想L6”的案发区了。
科技感比不上理想,档次感却够味。这个“档次”不是数据说了算,而是肉眼可见的存在。20万级的预算,能换回5080mm的车长、3030mm的轴距,账面参数也挺能唬人。不是谁都有机会开“超大号”家用/商用车,想要什么都能兼备,问界蚂蚁搬家式地都给你塞上了。
内饰,没有奇迹。有没有新鲜感?没有。三块屏幕,尺寸比M8逊色一点。如果是一个喜欢视觉冲击的用户,大概率会觉得差点意思。科技是华为的老本行,鸿蒙智能座舱、ADS 4自动驾驶系统照常不缺。这种“含华量”,新势力别指望省下来的。动力还是惯例,增程+纯电双选,万一你对哪个不满意,下次还能有别的理由换车。个人拍胸预测:增程版起售价23万左右,买不买你自己掂量,但25万这条赛道,眼看要成无数车型的角斗场了。
说回“抢市场”这门玄学。理想L6守着中端市场这块蛋糕,日夜数着谁会偷家——问界M7的脚步声已经响在门口。增程动能、纯电快感、智能座舱、三块屏幕,这些大话题聊起来很嗨,其实用户在意的,还有“新不新鲜”“像不像理想”“能不能装面子”。理想i6也在摩拳擦掌准备上场,这场仗谁先动刀,谁就能吃掉多半的红利。
理想只靠增程,问界多条腿走路。这种产品路线,怎么看怎么像是警局里两位办案老手——一个只会推理,一个会推理加侦查,两人碰头,胜负难分。只不过,现实不是推理小说,用户才是最终的侦察官。怎么办?只能靠产品和定价去拼个天昏地暗。
我这个职业多少沾点自嘲成分——刑侦里看人性,汽车市场也一样。都是信号,都是动机,都是供需间的隐秘博弈。问界M7的成功,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跑得快,而是能不能让用户买单。要是光靠换脸、拉参数、蹭科技,“大卖有望”就成了纸老虎。有人说,汽车都是教育行业,不是让用户开得更快,而是让你觉得自己更高级。而高级感到底靠什么买单——便利性、科技感,还是真正的信任?这个问题像冷夜里的脚印,总能让警局里灯再亮一次。
如果你是用户,会选谁?问界M7能不能成为爆款?定价、产品力、品牌认知这三条线,每一条都有逆流,智能座舱的“含华量”也不是免死金牌。这可不是盲盒选手,爆款也是用实力把细节一层一层叠出来的。现实会不会打脸,心理预期会不会塌方,这中间的变数,还不少呢。
最后,市场里的真相,大多藏在合适的价格和令人信服的品牌下。新问界M7会不会带给用户“脱胎换骨”的新鲜感?这场仗究竟拼的是科技、设计,还是一层层“信任感”?如果你站在展厅里,目送M7开进月光下的停车场,心里的天平究竟会不会偏向它?
我不知道答案,但现实的市场就像案卷——每一页都值得再翻。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