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有个有趣的现象:曾经被各大车企追捧的增程式电动车,现在销量开始下滑了。根据最新数据,今年7月增程式电动车销量比去年同期少了11%,而纯电动车却增长了24%。这个变化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增程式电动车简单说就是"油电两用"车,既有油箱又有电池。前几年特别火,主要是因为解决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问题。开这种车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没电了加油就能跑,综合续航轻松破千公里。
理想汽车是最早吃螃蟹的,2019年推出的理想ONE一炮而红。当时新能源车充电设施还不完善,增程式正好抓住了消费者怕没电的心理。理想靠这个差异化打法,很快做到年销几十万辆,成为少数赚钱的新能源车企。
看到理想成功了,其他车企都坐不住了。吉利、长安这些传统车企,零跑、小鹏这些新势力,甚至合资品牌都纷纷推出增程车型。一时间,增程式从"非主流"变成了"香饽饽"。
但好景不长,今年开始情况变了。增程式销量增长明显放缓,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0.7%降到9.8%。就连理想自己的销量也连续两个月下滑,跌幅接近40%。曾经靠增程式起家的零跑,现在新车都不出增程版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是同质化太严重,各家产品都差不多,消费者选择困难。现在市面上增程车长得像,配置像,连广告词都差不多,自然难分胜负。
其次是纯电动车进步太快。电池技术越来越好,续航越来越长,充电桩也越来越多。以前增程车的优势是"不怕没电",现在这个优势正在消失。而且增程车背着油箱和两套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
更关键的是价格战。为了抢市场,车企都在降价。理想的车均价从33万降到27万,利润空间被压缩。增程车既要装电池又要装发动机,成本下不来,价格战打不过纯电车。
现在有些车企开始给增程车装更大的电池,有的甚至达到60多度电,比一些纯电车还大。这样日常通勤可以当纯电车开,长途才用油。但问题也来了:电池大了车就重,油耗增加,操控变差,成本还高。
从实用角度看,增程车适合两种人:一是经常跑长途,充电不方便的;二是家里没法装充电桩的。如果主要在城里开,充电方便,纯电车更划算。增程车加油虽然方便,但保养更贵,结构更复杂。
目前来看,增程式正在从"主力车型"变成"补充选择"。车企不再指望它撑销量,而是作为产品线的一个补充。这个变化说明,汽车市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用性和经济性。
消费者买车还是要看自己的实际用途。如果一年跑不了几次长途,纯电车更省心;如果经常出差,增程或插混可能更适合。随着技术发展,这个选择会越来越清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