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大三排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纯电大三排的时代正在到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池技术的提升,纯电车型逐渐成为主流。
你知道吗?我最近在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是某品牌的售后修理工。我们聊到现在的汽车,特别是大三排车型。他就说,以前那种增程车特别火,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充满电还是有点担心,但毕竟有油箱搭着,心里踏实多了。
但说实话,这几年的变化挺大的。你可以想象,从前那个年代,增程车像是救命稻草。有一年我在东北,有个朋友,他说那边冬天太冷,充电太难,增程基本就是解救他出行的关键。可如今,基础设施铺得越来越密集。你看那几年,充电桩像雨后春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国内充电桩累计已超150万个了(估算的数字,没法太精确)。这对一个车主来说,真是莫大的便利。
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充电的烦恼在逐步变少。像我在老家,之前开那会是油车,一扯就头大。现在电动车不一样,虽然我没有上高速跑过,但在村周围逛逛,充电简单多了。甚至在镇上的快充桩,一般半小时就搞定。要不是还得考虑夜间充电的问题,真的挺方便的。
有人会问,充电速度能赶得上加油吗?当然不完全一样。有些车做到了快充,30分钟充满70%的电,但日常高速出行的话,也未必每次都需要满电。更别说,我觉得纯电三排车的续航已经足够家庭日常用。说回来,增程的优点是续航不用担心,油站到油站之间不用太考虑,尤其某些偏远乡村,虽然年底较高,但不至于像电费一样频繁折腾。
我还记得我有一次跟一个4S店的销售聊到这个事情,他说,客户其实最关心的是能不能跑出城市圈。纯电车在城里跑得挺好,但要说长途,还是得考虑充电站的布局。尽管说,自己会用家庭充电装置,家里装个壁挂电源,后备电瓶也不用担心断档。你说,未来几年,像特斯拉、蔚来这样的大品牌会怎么布局?我猜,基础设施增加,电池密度提升,续航(估算平均里程)也会逐步突破400公里,不少电耗迷们又可以扔掉担心。
但增程车的市场份额下降也不是没有道理。一开始,增程车带来的那种有油就踏实的感觉,确实缓解了很多人的焦虑。从研发角度来看,增程车的设计其实就像是给电池多一道保障,但保障这个事情不是无限续用的。你得考虑到油耗、折旧、维护——大概比纯电车贵个10%左右(大概心算的估算)。还有油箱、油料供应链,挺复杂的。
我刚才看了一下一个朋友的微博,他说:看看现在这基础设施,增程车的优势几乎被挤压掉了。有道理。毕竟,你不可能每次出门都能找个快充桩,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充电桩数量还是少。像我在四川偏远的山村,充电维护不易,增程车还算是比较安心的选择。
回头一想,增程车最大的优点其实在于:不那么敏感于电池的老化问题。纯电车型,尤其是存放两三年的车,电池容量可能会跌个10左右(依车型不同,差异还挺大的)。但现实中,没几个人会让车闲置那么久,除非是投资用车或备用车。
这其实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点——未来纯电车是不是真能全面取代增程车?我有个难题:如果纯电基础设施愈发完善,用户体验更好,增程车的存在价值还能剩下多少?有人会说,安全、续航、快充技术的提升,是纯电车占优势的关键。没细想过,可能经济性才是最核心的。
你知道吗?根据我的估算,百公里电费成本,一般车大概需要0.4元左右(这只是粗心怎么算的),而加油的话,可能1块多一升油,油耗8升/百公里,油钱差不多也得六七块。现实中,电动车的维护成本低很多,基本没有变速箱、离合器的烦恼,也没有油耗的心乱。
(这段先按下不表)
当然啦,未来纯电三排车会不会出现看起来很漂亮,实际不太够用的情况?我觉得可能会。毕竟,技术再发达,也不能一蹴而就。比如动力和成本的平衡,充电桩的普及速度,电池使用寿命。这都得靠时间验证。
很多用户其实最关心那句:我用这车自己放心么?是不是一块靠谱的工具。我认识一位修理工,他说:只要车跑得动,技术再牛,也没啥好挑的。这话挺朴实,也挺对的。
你觉得呢?在你看来,纯电车的基础设施还差在哪?好比我朋友调侃的,没个好充电环境,电动车充个电像是在打仗一样,这其实反映了不少人的心声。未来几年,只要充电问题解决一半,其实就已经大大改变我们的用车惯。
好了,这题还挺复杂的,边写边思考,有点跑偏。只是不知道,去年听说某地的充电桩密度还在提升,未来几年是不是能达到充满一公里只要0.13元的水平?这个估算的数据,我也是随便猜的,还没有确切来源。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增程车和纯电车,你会怎么选?答案也许不在车本身,而在你用车的场景和生活惯中。
你怎么看待这个变化?我喜欢听听不同的看法。反正我会继续关注,毕竟汽车这东西,变化太快了。你有没有遇到过充电不便,或者在偏远地区,第一次开纯电车的尴尬?欢迎留言。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