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15年后盈利几何?惊人数字揭晓!

18亿买下沃尔沃,吉利赢了谁

吉利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15年后盈利几何?惊人数字揭晓!-有驾

2010年,吉利用18亿美元买下沃尔沃,外界称之为“蛇吞象”。如今十五年过去,这家百年车企在吉利手中创下利润新高,而吉利也从“学徒”蜕变为全球汽车行业的中坚力量。

这笔交易,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彼时的沃尔沃连年亏损,欠债高达35亿美元。收购完成后,有人形容这是“娶了个贵族遗孀,还要带着孩子还债”。李书福自己也坦言,这是一次“蛇吞象”的冒险。但正是这场冒险,让吉利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入口,也为后续的腾飞埋下伏笔。

吉利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15年后盈利几何?惊人数字揭晓!-有驾

从哥德堡到成都,一场全球布局

吉利没有急于改变沃尔沃的管理架构,而是保留其独立运营体系。与此同时,吉利在宁波、张家口、瑞典、比利时等地陆续布局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构建起全球化研发网络。SPA平台、CMA平台相继上线,领克和XC90相继发布,标志着吉利与沃尔沃的技术融合迈入深水区。

吉利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15年后盈利几何?惊人数字揭晓!-有驾

在成都,第一辆出口美国的沃尔沃S60下线,这是中国首次向美国出口豪华品牌汽车。这不仅是一次市场突破,更是一次技术能力的证明。吉利通过这种“借力打力”的方式,将沃尔沃的技术反哺到自身体系中,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技术反哺,吉利学到了什么

吉利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15年后盈利几何?惊人数字揭晓!-有驾

李书福曾说:“我们要向沃尔沃学习技术。”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从底盘结构到动力系统,从车身安全到节能控制,吉利一步步将这些核心技术消化吸收。中欧车辆技术中心(CEVT)的建立,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在瑞典哥德堡,CEVT成为吉利全球研发的“大脑”。SPA、CMA、BMA三大平台的开发,正是从这里起步。这些平台不仅支撑了沃尔沃的复兴,也为吉利旗下品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可以说,吉利不是在“买”沃尔沃,而是在“学”沃尔沃。

吉利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15年后盈利几何?惊人数字揭晓!-有驾

领克的诞生,技术的落地

2017年,领克品牌正式推出。这是吉利与沃尔沃深度合作的结晶。领克01、02、03等车型均基于CMA平台打造,采用模块化开发理念,国产供应链支撑,全面对标国际标准。三年时间,领克销量突破60万辆,成为吉利高端化战略的重要支点。

吉利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15年后盈利几何?惊人数字揭晓!-有驾

领克不仅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还成功“出海”,在欧洲市场赢得一席之地。这种“技术反哺+品牌输出”的模式,让吉利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跃迁。领克的崛起,正是吉利“技术买进来,品牌走出去”的生动写照。

利润翻倍,不只是赚钱

2023年,沃尔沃全年销量达70.8万辆,利润达256亿瑞典克朗(约合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3%,创下历史纪录。新能源车销售11.3万辆,占比16%,同比增长70%,显示出沃尔沃在电气化转型上的强劲势头。

这不仅是一次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次战略上的胜利。沃尔沃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北美子公司,蜕变为盈利的全球豪华品牌。而吉利则通过这场收购,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智造”的转变。

合并整合,不是终点

2020年,吉利与沃尔沃宣布业务重组,计划统一上市,目标年销量200万辆,估值超350亿美元。这不是简单的资本操作,而是基于技术平台、动力总成、采购体系的深度融合。

这种整合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协同。沃尔沃为吉利提供技术支撑,吉利则为沃尔沃打开中国市场。双方在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形成互补,构建起一个高效协同的全球运营体系。

从“学徒”到“老师”

如今的吉利,是中国唯一拥有完整造车技术、研发平台、动力系统、品牌矩阵和全球渠道的民营车企。它从一家三线城市的造车小厂,成长为能与丰田、大众平起平坐的全球参与者。

这场“蛇吞象”的交易,最终没有成为笑话,反而成为教科书式的并购案例。它不仅改变了吉利的命运,也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路径: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未来已来,技术才是王道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不只是商业行为,更是一次技术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从18亿美元的收购开始,到今天的技术反哺,这场交易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随着新能源、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技术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吉利,已经站在了这场变革的前列。它用十五年时间,证明了“买”不是目的,“学”和“用”才是关键。这条路,值得更多中国企业借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