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朋友去4S店转了一圈,小米新推的个性定制服务真挺吸引眼球。刚问销售小哥:这定制服务,到底值不值?他说:别看每月限定最多40台,真有人愿意花10万以上搞这档次,毕竟不想撞车。数字是体感来的,我心想,这也太小众了吧?
雷军那边吹得挺厉害:YU7定制从三年前就策划,去年7月本来要上线,结果搞得像临阵脱逃,最后一刻砍了。现在倒好,又掏出来了。听说内部还有不少反对声,估摸着亏钱的声音占一半以上。销售那边直言:真按豪车定制思路走,这价格挺让人咬牙的。你说,这人是不是活脱脱在玩烧钱大作?
颜色上,小米这次一口气推了五个新颜色——紫水晶、竞速红、暮光玫瑰、哑光流金粉和嫩芽黄。听着就很花哨。我顺口问:这颜色,和市面上传统豪车比,有啥实在差?销售回我:同价位的比如XX品牌,他们只给3个颜色选项,且没啥工艺加持。小米这边算是拼颜值。你说这样靠谱吗?我猜这估计是凭颜值抢市场,技术含量谁知道呢(估算,样本有限)。这玩法让我想到,在供应链里拼颜值,有点像开餐厅,菜单花样做足了,味道却未必稳。
轮毂和卡钳的颜色可选也让人眼花缭乱。21寸五辐双层锻造轮毂,四种颜色琥珀金、月岩银、镜面银、碳黑,说实话,我脑袋里就像在拣衣服色,光这么几个轮毂就让人挑花了眼。销售还补刀:轮毂这个小玩意,说是锻造,其实做工和高端品牌还得对比,真结实就不好说了。这让我怀疑,是不是小米花了大钱买色漆和名字,实质工艺没那么高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在定制服务里,买家除了颜色,还能选迎宾灯啥的,这细节很讲究。但我突然好奇:每月40台的上限,真够不够撑起这成本啊?(这段先按下不表)估摸着这策略更像塑造品牌溢价,毕竟定制单车成本飙升,哪怕烧钱也得先做名气。
价格方面,要求改装&定制套餐得超过10万,8万定金。这门槛,不低啊。相比之下,XX品牌主打的定制化价格区间是5万到8万,客户门槛明显低不少。你会不会担心,价格高了反而让人挺怵的?我个人觉得,小米这玩法挺冒险,毕竟用户群体还没那么明确。
雷军说得好:高审美,追求独特。但我问你,审美这种事,谁定义的独特?换句话说,普通用户真的能体会这价值吗?会不会很多人就冲着小米这个品牌喊一声好看然后转身?定义审美这事,比我写稿还让人头大。
研发端,我感觉这定制服务有点像先买个大锅,等锅够大了,才能放更多材料。意思是,小米其实是在扎根造色漆和细节供应链,慢慢培养独有定制体系。不同于传统车企那种成熟稳定链条,这尝试是先铺路,再看市场反应。虽然听起来挺合理,真操作起来麻烦事儿肯定不少——你想,颜色和配件多了,工厂那边调试成本像拉满了。这种调试费,就像婚礼上请来各种花艺设计师,费心又费钱。
我有件事得更正:前面说小米拼颜值,挺冒险的。后来想想,颜值本身就是买卖的核心,只是小米比传统豪车多了点互联网气息,哪怕成本高点,也不妨碍打造专属的用户感受。但这感受到底能持续多久?我心里其实没谱。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次定制竟然还推出24K黄金和陶瓷车标?这细节我都没想过,是想给用户传达啥?有点像炫耀,但豪车圈里这套路也算常见。倒是有种不够土豪没法玩的节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评价小米进军汽车定制这步棋?是先提高门槛,培养品牌韧性,还是把自己放入豪车圈子的头铁?这些定制月40台的限定,好像一边是试探市场,一边也像给自己留后路。
同事跟我讲:车企推出定制服务,背后都是供应链深度绑架和资源调度的结果。想想这五彩缤纷的油漆和配件,背后是多大一碟子复杂的供应链作业?我突然理解了定制服务看似简单,实则像在厨房里做一道隐形大餐:主料是车,辅料是供应链,调味是研发管理调度,主厨就是那帮工程师和采购。
最后说句小心情吧,这年头搞车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新品牌想玩定制,感觉每次改一项配置都像拆盲盒,麻烦得很。别说用户了,工程师和供应链这边压力也贼大。我倒是好奇,这服务能持续多久?小米能不能靠它坐稳汽车界的个性化位置?
顺便临场小计算一下,如果定制超过10万+8万定金,假设用户订车30万元左右,一年40台,毛收入1200万,扣去研发和供应链复杂度,真能赚钱?还是靠烧钱换个品牌溢价?这数字让我头皮发麻,不知道你怎么看。
临别时,我又瞅了眼那块哑光流金粉漆面,阳光下一闪一闪的,有点像年轻人手机壳的质感。你说这细节,是不是比诸多空话更能打动人?
个性化什么时候能变成大多数人的日常?值得我们再多想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