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高速公路上,方向盘后的眼皮越来越沉——这可能是当代司机最危险的“自动驾驶”体验。当南京网约车司机刘某在瞌睡中撞飞7米护栏时,他并非孤例:广东男子闭眼狂飙100公里、包茂高速张某“智驾”追尾货车…这些血淋淋的事故背后,都藏着一个致命错觉:智能辅助驾驶真能代替人类掌控生死?
##“自动驾驶”成疲劳驾驶遮羞布
清明假期多地高速电子屏突然密集出现“关闭辅助驾驶”的警示,绝非偶然。南京交警披露的案例中,连续工作18小时的网约车司机将辅助巡航当作“防困神器”;广东超速案里,司机甚至用“太困了”解释为何闭眼一小时。这些荒唐辩解揭示出更可怕的现实:当车企把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部分司机真的把生命交给了算法。
##系统失灵时的0.1秒就是生死线
央视曝光的五大致命弊端中,“误判施工路段”和“弯道失控”最为惊心。3月24日海南高速上,开启定速巡航的司机因系统未识别弯道,直接剐蹭护栏;更早的包茂高速事故中,辅助系统面对突然变道的大货车竟毫无反应。国家应急广播数据显示,夜间复杂路况下辅助驾驶的误判率高达37%,而这个数据在车企宣传册上永远被折叠在最后一页。
##谁在制造“放手不管”的幻觉?
翻开某新能源车说明书,“解放双手”的标语与交警“必须全程握方向盘”的警告形成荒诞对比。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直言,某些车企将L2包装成“L2.999”实属偷换概念。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交平台上大量“方向盘配重块”教程正在教唆车主欺骗监管系统——当科技成为人性弱点的帮凶,每一条捷径都可能通向深渊。
方向盘永远比算法多一份温度。当我们惊叹于汽车能自动泊车时,别忘了最可靠的“智能系统”仍是清醒的人类大脑。下一次困意袭来时,请记住:没有哪个APP能替你踩下人生刹车,服务区15分钟的休憩才是真正的“救命黑科技”。你今天开车时,真的看清了那些被折叠的安全警示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