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M9这厢刚亮相,那边厢“韭菜们”就开始掰着指头算账了:这玩意儿,吉利打算要价几何才不至于血亏?
想来,这问题不只让吉利自己抓耳挠腮,一门心思盘算着换个大六座SUV的家庭,怕也正心里打鼓。
明面上,它铆足了劲儿要走高端路线,叫板理想L9和问界M9,那价格铁定没法“接地气”。
可要是真敢狮子大开口,奔着五六十万去,又有几位爷会慷慨解囊,为吉利这棵新苗捧场?
这车的配置清单一经披露,着实让人眼馋:五米二的颀长身段,六个座位敞亮舒坦,激光雷达护航的自动驾驶,外加号称能让菜鸟开出老司机水准的AI数字底盘。
单看这些,感觉荷包里的银子恨不得自己蹦出来。
且慢,稍安勿躁。
眼下的新能源车市,内卷之烈,直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倒不是配置不够亮眼,而是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理想L9和问界M9业已攻城略地,圈定了相当份额的市场,品牌认知度也水涨船高。
吉利银河M9若想杀出重围,正面硬刚显然行不通,得有几手独门绝活才行。
先撂开别的不谈,单说这价格,理想L9和问界M9的定价都杵在40万以上,甚至触及了50万的禁区。
吉利M9如果也循规蹈矩,照此办理,消费者势必会犯嘀咕:我何苦舍近求远,不直接选个根深蒂固的品牌,图个安心省事?
但倘若价格能够俯身下探,摸到35万甚至更低的位置,那局势或许会峰回路转。
毕竟,对不少家庭而言,十几万的差价,足以乾坤挪移,改变心意。
价格固然举足轻重,但品牌力更是命门所在。
吉利虽是车企老炮儿,但银河毕竟是初出茅庐,尚需时日来积淀口碑。
犹如当年小米初涉手机行业,纵然配置再拔尖,价格再亲民,仍旧有人疑窦丛生,担心质量堪忧。
是以,吉利务必在品牌塑造上下足功夫,让消费者笃信,银河绝非仅仅是吉利麾下的一个子品牌,而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价值取向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再来聊聊技术,自动驾驶、AI座舱这类玩意儿,现如今早已算不上凤毛麟角,各大车企都在竞相角逐。
吉利M9若想仰仗技术一锤定音,就得拿出真正能撩拨人心的干货。
例如,自动驾驶的算法是否更胜一筹,AI座舱的交互体验是否更加行云流水,这些细枝末节方能决定胜负。
官方宣扬的高速车道保持成功率高达99.8%,听上去固然振聋发聩,但实际体验究竟如何,还得由消费者拍板定案。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价格战”或“技术比拼”时,是否疏忽了消费者真正渴求的是什么?
是光鲜体面?
是经济实用?
抑或是对尖端科技的殷切期盼?
回到最初的命题,吉利M9究竟该卖多少钱才算恰如其分?
依我看来,这绝非一个单纯的价格问题,更关乎品牌定位、技术实力以及消费者需求的通盘考量。
如果吉利能够将这些症结悉数洞察,并且寻觅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那么M9未尝不能成为新能源车市的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
但若只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地效仿竞争对手,或者一味地迷信低价策略,那恐怕难逃铩羽而归的命运。
说白了,造车如同做人,得有自己的棱角和风骨,方能让人过目不忘。
吉利M9能否功成名就,端看它能否找准自身的“M”,找到专属于自己的Master(大师品质)、Mountain(巅峰科技)以及Moment(为用户创造美好时光)。
盖因,在车市这片江湖,仅有凌云之志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具备几分货真价实的看家本领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