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退潮 + 价格战胶着!2025 新能源车行业利润下滑、出海薄利,特斯拉转向机器人,谁能撑到最后?

魏建军一语道破天机:“资本已撤出电车行业”。 看看比亚迪的股价,再看看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决绝,这话不由得你不信。 2025年的新能源车市场,像极了一场没有赢家的马拉松。 价格在跌、技术在卷、资本在退。 所有人都还在拼命奔跑,但终点似乎越来越远。

资本退潮 + 价格战胶着!2025 新能源车行业利润下滑、出海薄利,特斯拉转向机器人,谁能撑到最后?-有驾

特斯拉刚降价,比亚迪、小鹏、理想便接连跟进,百余款车型集体调价。 在消费者看来,这是一次“价格盛宴”;可在产业内部,这更像是一场“去杠杆式自救”——利润被压到极限,投资信心动摇,行业估值体系正被重写。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桥水减持中概新能源股、王兴连续套现理想汽车,资本用脚投票的那一刻,也标志着这个行业正式从“高速增长”步入“冷静收缩”。 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从487家锐减至2024年的40多家,超过400家企业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黯然退场。

比亚迪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同比下降30%,出现三年来首次下滑。 截至第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为233.33亿元,同比下降7.55%。 曾经引发行业价格战的霸主,如今也不得不面对“销售势头疲软,以及结构性逆风侵蚀其曾经强大的竞争护城河”的现实。

这场降价潮不再是营销战术,而是一场系统性去杠杆。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乘用车平均降价幅度高达12.6%,纯电动车更是达到17%,部分中高端车型单车优惠超5万元。 但销量并没有同步起飞,行业库存却不断攀升——截至4月,全国乘用车库存量突破350万辆,消化周期延长至57天。

当国内价格战打到极限,出海成了新能源车最后的增长叙事。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总量预计突破200万辆,同比增速超过40%。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全球化扩张”;但如果看利润表,故事却完全不同——行业平均出口利润率仅3.1%,为近五年最低。 换句话说,车是卖出去了,钱没赚到。

美国市场几乎封死。 特朗普上台后,新能源政策“180度掉头”——废除了新能源车补贴,取消最高7500美元的购车税惠,同时提出对中国车加征100%的关税。 欧洲也不再温和,欧盟对中国车启动史上最严反补贴调查,比亚迪被征收17%关税,上汽高达35.3%。

技术红利也开始透支。 行业不缺新功能,却缺新利润。 智能驾驶就是典型例子,从L2到L3,算力平台、算法标注、传感器堆叠——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指数级的研发成本,但消费者的感知却越来越弱。 据德赛西威财报显示,其智能驾驶业务毛利率从2021年的20.7%跌至2024年的19.9%,原因是功能“卷标配”、体验趋同、用户开通率不足五成。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重心已经转向人形机器人和无人驾驶。 在2025年11月的股东大会上,马斯克透露,特斯拉现在拥有超过4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且现金流持续为正。 他宣布人形机器人将在明年启动量产,特斯拉Cybercab无人驾驶电动车将于2026年4月在得州超级工厂启动量产。

特斯拉计划于2025年6月在奥斯汀启动Robotaxi服务试运营,用户可通过特斯拉App自定义行程终点,系统将自动规划最优路径并完成接驳。 马斯克透露,初期车队规模将达“数千辆”,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全美主要城市覆盖。

新能源车行业第一次不得不直面一个冷酷的问题:当技术红利见顶、资本退潮,谁还能活下去? 表面是价格战,本质却是信心战。 这场看似情绪化的撤退,实际上是理性的回归。 因为新能源车行业,第一次需要靠自身造血。

在过去的周期里,补贴、估值和融资支撑了产业繁荣;现在,这三样东西几乎同时退场。 2024年中国一级市场新能源募资规模下滑超40%,海外资金则因美联储高利率政策回流美国。 全球资本正进入“防御模式”。

正如一位基金经理在投资会议上说的那句冷话:“现在没人关心你能不能颠覆世界,只关心你下季度亏不亏。 ”这句话刺痛了很多车企,但也让行业第一次真正回到现实。 估值泡沫被戳破后,剩下的才是产业的真正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