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周,最高9万的降价潮如暴风雨般席卷车市,消费者真的能尽情狂欢吗?2025年5月23日,比亚迪扔下一颗“重磅炸弹”,王朝网、海洋网22款智驾版车型开启大幅降价促销,最高补贴5.3万元,海鸥智驾活力版直接降至5.58万,宋LDM-i智驾版10.98万起。这一动作瞬间点燃战火,吉利银河、凯迪拉克、深蓝、零跑等多家车企纷纷跟进,有的推出“一口价”,有的承诺“保价”,凯迪拉克XT4更是将指导价22.97-27.57万的车型,直接降至15.99-18.99万,最高降幅超过9万元,车市仿佛变成了一场激烈的“价格大战”现场。
作为这场风暴的中心,比亚迪并没有在降价的狂欢中轻松前行,而是独自承受着同行、资本、官方的三重“暴击”。5月21日,长城汽车魏建军在专访中直言“汽车产业的恒大已存在”,虽未直接点名,但矛头显然指向比亚迪等销量巨头。他所提及的“零公里二手车”问题,更是戳中了行业的痛点。所谓“零公里二手车”,其实是车企和经销商为了冲量清库存而采取的一种灰色手段,车辆看似全新,实则可能经过一些隐秘操作进入市场,这种行为不仅扭曲了市场数据,也让消费者对新车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资本层面的反应同样激烈。比亚迪降价消息传出后,股价短时间内从近417元跌至361元,短短几天跌幅约10%,资本用脚投票,表达了对这场价格战的担忧。与此山东经销商暴雷事件被曝光,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比亚迪负债率和现金流的忧虑。股价的下跌和经销商问题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负面循环,让比亚迪在资本市场的信任度遭遇危机。
官方的态度也让比亚迪压力倍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工信部先后发声,点名批评这轮价格战,将其定性为“恶性竞争”,并提示存在“垄断市场”的嫌疑。官方还出手整治“零公里二手车”问题,这一系列动作传递出明确信号,即严控“内卷式恶性竞争”。一边是同行的影射攻击,一边是资本的不信任,再加上官方的严厉批评,比亚迪可谓是陷入了三重舆论的“包围圈”。
这场价格战看似是车企之间的促销大战,实则是行业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从行业现状来看,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2024年1-11月,行业利润率仅为4.4%,同比下降0.6%,利润薄如纸片。为了生存,车企不得不降价促销,但这又导致供应链压力剧增,供应商利润被压缩到不足10%,账期还延长至120天,质量隐患和成本压力如同两座大山,压在整个行业的肩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企们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比亚迪王传福提出“2025大决战”,长安汽车朱华荣预测“80%品牌将关停并转”,这些并非危言耸听。对于比亚迪来说,顶着三重压力降价,既是主动抢市场份额,更是被动求生。在行业出清的关键时期,“活下去”成为第一要务,哪怕需要承担政策风险,也要以价换量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让车企们不得不谨慎应对。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国补退场的大势也越来越明显。官方对“零公里二手车”的整治,就是对行业乱象的一次警示。对于车企来说,不仅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还要在政策的“紧箍咒”下寻找生存空间。那些能够凭借技术和品牌实力“出海”的车企,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而仅仅依赖国内市场和政策的企业,寒冬已经来临。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场价格战虽然带来了看似诱人的低价,但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购买车辆时,不能只看价格,更要关注企业的基本面是否健康,售后服务网络是否稳定,长期维保政策是否可靠。选择技术实力强、现金流健康、有明确出海能力的品牌,才能最大程度避免买到“绝版车”,避免陷入后续维保无门的困境。
投资者在这场喧嚣中更需要保持冷静。新能源车赛道波动加剧是常态,不能被短期的“降价促销利好”冲昏头脑。要深入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市场份额质量、技术护城河以及对政策的适应能力。在行业血腥出清期,“避险”策略比“赌黑马”更为重要,理性投资才能在波动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2025年端午前的这场车市降价潮,不是狂欢的开始,而是行业生死挣扎的真实写照。比亚迪遭遇的三重围剿,撕开了行业低利润困局、政策高压线与洗牌风暴的深层伤口。对于车企来说,这是生存意志的考验;对于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理性指南。在这场产业的剧烈蜕变中,只有保持警惕,坚守理性,才能在车市的浪潮中稳立潮头。你对这场价格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