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定价10万元内的纯电小车,即将在京东平台独家发售。10月14日,京东在11.11全球好物节发布会上宣布,将联合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电服,于11月9日推出“国民好车”。消息一出,市场迅速解读为“京东下场造车”。但京东很快回应:不造车,只卖车、洞察用户。这背后,究竟是一场营销噱头,还是一次新型汽车产销模式的试验?
这款即将发布的新车,实为广汽埃安UT的换电版本。原版车型于2025年2月上市,售价6.98万至10.18万元,全系标配100kW电机,CLTC续航最高420公里,30%至80%快充仅需24分钟。而此次推出的换电版,续航降至330公里,核心变化在于支持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技术。京东不参与制造,而是提供消费数据分析与全渠道销售支持,三方分工明确:广汽造车、宁德换电、京东卖车。
为何京东选择此时切入汽车销售?答案藏在其庞大的消费数据中。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平台,京东掌握着数亿用户的购买行为、搜索偏好与区域消费能力。这些数据并非仅用于推荐商品,更成为指导产品定义的“隐形图纸”。例如,平台数据显示,10万元级电动车用户最关注“补能效率”与“长期使用成本”,而非极致续航。这促使广汽将换电作为核心卖点,以100秒极速换电替代快充,直击用户痛点。
京东的角色远不止“线上4S店”。其“用户洞察”实质是数据反向定义产品。通过分析平台上类似车型的加购率、评价关键词与区域销量分布,京东可建议广汽在配置、定价与功能组合上做出调整。例如,数据可能显示,三四线城市用户更倾向“购车+换电套餐”打包服务,从而推动推出“买电”而非“买车”的灵活方案。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车企“先造再卖”的路径依赖。
宁德时代的加入,则解决了换电模式最关键的基建问题。截至2025年10月,其“巧克力换电站”已覆盖北京、天津、长三角、成渝等核心区域,单站日服务能力达822次,换电全程仅需100秒。更重要的是,其换电站兼容轴距2.55米至3.1米的20多款车型,支持磷酸铁锂与三元锂两种电池块,用户可按需选择。这意味着,埃安UT换电版并非孤立产品,而是接入了一个正在扩张的标准化补能网络。
但这款“国民好车”面临的竞争不容小觑。在10万元级市场,比亚迪海鸥月销超2.3万辆,五菱缤果稳居前列,吉利星愿更是以近4.6万辆的月销量后来居上。相比之下,埃安UT原版8月销量仅5782辆。尽管其2750mm轴距、100kW电机与14.6英寸中控屏在参数上“越级”,但品牌仍被部分消费者视为“网约车专用车型”,市场认知亟待破局。
三方合作的真正挑战,在于能否将“数据驱动+换电便利+平台流量”转化为实际销量。京东的11.11大促是关键试验场。若能借助平台补贴、直播带货与金融分期,实现首月破万销量,将验证“电商定义汽车”的可行性。反之,若仅靠参数优势仍难突围,则说明汽车消费的决策链条远比手机、家电复杂,品牌、服务与口碑仍是决定性因素。
未来,这种模式或将成为新趋势。传统车企产能过剩,造电池的宁德时代想掌控终端,而京东们则希望从“卖车”升级为“出行生态运营商”。此次合作若成功,可能催生更多“平台+主机厂+电池商”的联合车型。但短期内,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这辆车是否真的便宜、好用、省心。11月9日发布后,市场自会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