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负重前行:谁来理解创新者的坚守?
在当今中国,新能源产业风起云涌,企业间的厮杀早已突破传统制造的边界。站在风口上的比亚迪,无疑是那批敢啃硬骨头、愿意做难事的创新者。然而,哪怕它埋头钻研,用真金白银投身技术研发,依旧难逃一场关于“误解”的极限测试。在过去一个月内,从“青训赞助”到“失控转圈”,一连串荒诞却真实的舆论风暴,成了中国制造业当下生态最真实的写照。
先来说说青训赞助。7月10日,比亚迪宣布与民间青训标杆“中国足球小将”合作,承诺资金全部投到青少年足球。这看似是对中国足球未来的深耕,是“长期主义”的温情注解。结果呢?不到一周,社交平台便被“抵制比亚迪”“蹭国足热度”等声音攻占。没人关心,这支青训队培养出多少国少球员,也没人关心比亚迪的钱有没有被“国脚小将”分一杯羹。只要流量热度在,善意就能被诬为功利,公益成了情绪宣泄的靶子。青训赞助的本意,本该是“为孩子做点事”;但在喧嚣的网络世界,初心往往被击得粉碎。
再看天府机场事件。7月24日,一段“比亚迪失控转圈”的短视频刷屏,配上“刹车失灵”字样,顿时点燃全网。其实,视频的主角是因情绪失控误操作的司机,可是断章取义的营销号早已一拥而上,竭力用“技术缺陷”标签搅浑视听。碰巧当天比亚迪刚召开新车发布会,无数不明真相的网友涌进直播间,“失控”弹幕刷屏,比亚迪精心准备的技术盛宴瞬间沦为网暴的战场。等到警方发布调查结果后,事件的真相却早已埋在流量的尘埃中。戳破谎言往往无人喝彩,剪辑的片段和断章取义却能轻松收割注意力,“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成了互联网时代创新者不得不吞下的苦果。
其实,这两起事件的传播路径明显带着“剧本味儿”。区域媒体集中放大,KOL与营销号统一奶推“抵制”“失控”等情绪标签,犹如一场分工明确的“猎杀游戏”。口号一致,风向统一,仿佛中国企业的善意只要大张旗鼓,就必然会被挑刺抹黑。至于比亚迪在疫情捐赠车辆、在恰逢端午推广传统文化、在困境时坚守科创,这些值得尊敬的长期主义瞬间被舆论选中消音。只需一条截图、一段剪辑,公众的目光就被牢牢拽进泥潭;而企业想还原事实,不仅要花大价钱、还得跟流量赛跑,结果却可能只是“沉默的多数”。从跟风起哄到恶意打标,“中国制造”明明已入主国际新能源赛道,却依旧得小心躲过自家的冷箭和流言。
中国不是比亚迪一家的比亚迪。当一家曾经的“追随者”终于拥有话语权,打破西方技术垄断,成为全球舞台上的强者时,它必然会搅动既有利益。外敌还没发力,自己人先拿道德放大镜,一遍遍在细节里找茬——你敢长线经营,就是“蹭热度”;你敢技术自研,就是“质量造假”。类似“胖东来被围剿”,总有人要拿舆论绞索套在头上,仿佛中国企业就该在流量粪坑中跪着前行。
更让人忧心的是,那些本该持守公正的媒体与自媒体,早已为流量所役。正面创新被刻意忽略,负面话题却被反复炒作。比亚迪赞助龙舟、扎根科创,鲜有渠道宣传;一旦微博热搜有了负面爆点,营销号却恨不得把负面模板预先准备好,仿佛全网都热衷于“劣币驱逐良币”。
但我们真的要这样吗?理性讨论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本无可厚非;可如果缺乏对事实的尊重,把每一次善举都肆意歪曲,把每一个失误都无限上纲,谁还敢赤膊上阵?比亚迪或许不是完人,但正如网友所说:“它扛着压力冲在前面,我们怎能让它被流言射伤?”如果今天允许对努力者落井下石,明天又怎敢奢望有更多企业去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国家创新?
最后,谣言永远不会消失,我们也无法阻挡偏见的生根,但可以做个“不传谣”的清醒人。要让善意有依靠,要让创新者的行动不止步。因为在中国的新长征路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多肯啃硬骨头的“孤勇者”。那些无声负重、敢闯无人区的人,理应得到正视、理解,而不是被碎片舆论反复凌迟。比亚迪的故事,是中国创新者们集体负重前行的缩影,也提醒着我们:别让善做事的人,在风雨中孤独前行。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