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高管直言质疑,行业集体跟风,舆论压力下道歉

车企高管公开“挑错”,难道是讲真话的人受到了惩罚?

8月14日,一汽丰田企划部部长赵东罕见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向小米汽车以及雷军正式致歉。理由很简单:他此前在网上公开质疑小米汽车提出的“轮轴比”计算方法有误,并直言雷军错误。可短短几天后,风向一变,人家不仅道歉,还在镜头前反复表忠心,称自己本无意冒犯,无非出于专业讨论,结果却引发误解云云。至于肇始,是雷军在发布小米新车型YU7时,把一些新奇的设计比例当作行业标杆,反复高喊“3倍轮轴比”、“2.1倍轮高比”,似乎一夜之间,豪华设计的奥秘尽在小米心头。

作为多年研究汽车的大厂高管,赵东出身科班,他当初颇为诚恳地说,自己也是因为尊重雷军,才没敢第一时间站出来反驳,毕竟行业话语权摆在那里。可转念一想,又让研发团队仔细核查,确认这“轮轴比”,其实并非业界通用理论,而是雷军的创新发明。此话一出,既有调侃意味,也带着轻微的质疑:这不是把小米风格强行塞进汽车圈了吗?万一算错了,不就尴尬了?赵东还进一步指出,现在市面上的不少车企,争先恐后跟进雷军的理论,连“错误答案”也一起照抄,像极了学生时代“低头抄作业”的尴尬场面。

车企高管直言质疑,行业集体跟风,舆论压力下道歉-有驾

风浪一起,全行业静默。有人坐不住了。有自媒体站出来说,什么“轮轴比”,其实就是车轮直径和轴距的比例,并不是全新概念,“至少二十多年前的纸媒就有类似表达,叫法不同而已”。言下之意,这不是雷军发明的,汽车圈内早知晓。小米公关和高管立刻跟进,表现得十分谦虚,“活到老学到老”,还自降身段,承认术业有专攻,主动“学习”。一场声势浩大的“轮轴比”讨论,顿时变成了行业内部知与不知、争与不争的乌龙事件。

更有趣的是,回到问题本身。“轮轴比”、“轮高比”,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名词,真有那么神秘?其实归根结底,不过是用简单的数学关系,给产品刷一层科技感和专业感的滤镜。轮轴比是三个轮胎刚好能够塞满前后车轮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让车身看起来不臃肿,也维持了所谓的“运动感”。可换个角度说,工业设计百年沉淀,难道全靠几个比例数字就能超越、总结?

车企高管直言质疑,行业集体跟风,舆论压力下道歉-有驾
车企高管直言质疑,行业集体跟风,舆论压力下道歉-有驾

再看雷军,“轮轴比3倍,轮高比2.1倍,宽高比1.25倍”,口气仿佛发现了汽车美学的终极定律。实际上,这些数字不过是传统工艺中反复权衡的参考值。你叫它“三倍轮轴比”也罢,叫它“黄金分割点”也好,只要不是天方夜谭,实际上大差不差。可现在问题来了,只因一个“创新”的提法,行业内外大佬你一言我一语,竟导致老行尊被迫道歉。这是知识的进步?还是舆论的反噬?

赵东的“错误”,其实不过是直言不讳罢了。可如今,表达不同观点已非易事。尤其在信仰个人IP与营销话术的时代,哪怕指出实际错误,也难免被架在火上烤。观者眼中,这场道歉风波更像是一场关于“谁有资格定义创新”的闹剧。表面看,小米推动行业新标准,实则不过是借新瓶装旧酒,换个包装继续卖弄“新概念”。而当行业大佬纷纷选择保持沉默或随大流时,敢说真话者,往往反招祸端。

车企高管直言质疑,行业集体跟风,舆论压力下道歉-有驾

回头细想,现代社会,越是事无巨细被营销包装,越是需要“赵东们”这样的人。在铺天盖地的噱头和自嗨中,始终保有一份专业精神,敢于质疑,善于查证。至于最后的道歉,不过是舆论压力下的例行公事而已,丝毫改变不了行业在技术、创新与营销交汇处的那些无形博弈。

车企高管直言质疑,行业集体跟风,舆论压力下道歉-有驾
车企高管直言质疑,行业集体跟风,舆论压力下道歉-有驾

真理未必掌握在“说得响亮者”手中。实际的进步,往往来自于有人愿意较真、敢于指出皇帝的新衣,也许这才是这场轮轴比风波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