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上海车展的镁光灯聚焦于新能源与智能化时,一个刺眼的空白区却引发热议——劳斯莱斯、法拉利、兰博基尼等超豪华品牌集体缺席,仅剩宾利孤守边缘展位。这场看似“反常”的退场,实则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变革的必然投射。
从“豪车馆”到冷清:数据背后的市场震荡
2025年一季度,中国成交价超百万的新车销量仅为2.1万辆,同比暴跌53%。这一数据与2021-2023年稳定的年销20万辆形成鲜明对比。超豪品牌的生存困境早有预兆:玛莎拉蒂2024年在华销量较2017年巅峰期缩水92%,劳斯莱斯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40%,兰博基尼跌幅达67.3%。市场的急剧萎缩直接削弱了品牌参展动力,而车展高昂的参展成本(单个品牌可达数千万元)与低迷的回报率形成剪刀差——2019年上海车展上,宾利、劳斯莱斯销售团队甚至“颗粒无收”。
缺席的多维动因:成本、战略与消费逻辑
超豪品牌的集体退场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1. 集团战略调整:玛莎拉蒂所属的Stellantis集团旗下品牌集体缺席,折射出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资源再分配;兰博基尼早在六年前便宣布退出车展,法拉利则长期缺席国内大型展会。
2. 营销转向精准化:超豪品牌正从大众化车展转向私人鉴赏会、专属试驾等高端渠道,以更精准触达目标客户。
3. 政策与消费双压:中国对高排放车型的限制收紧,叠加经济结构调整下企业主等主力买家消费意愿下降,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
国产豪车的崛起与规则重构
当外国豪车退潮,中国品牌以“技术平权”重塑豪华定义。比亚迪仰望品牌累计销量突破1万台,其U9车型以2秒破百的性能挑战传统超跑;红旗“国礼”车型标价718万元,对标劳斯莱斯幻影;极氪009等车型将智能座舱、高压快充变为标配。国产车的突围不仅依赖性价比,更通过智能化与电动化技术颠覆传统豪车的“稀缺性叙事”——小米SU7以保时捷一半的价格实现性能超越,预售两小时订单量即超保时捷一季度在华总销量。
舆论场的撕裂与共识
市场剧变引发价值观碰撞:保守派批评国产车“堆料不堆魂”,认为电动化让豪车失去灵魂;年轻消费者则直言“花700万买585公里续航是智商税”。更深层的冲突在于消费逻辑的迭代——新生代富豪更看重科技体验而非身份符号,正如某科技新贵所言:“我要的不是阶层标签,是超越期待的创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