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市里有个话题特别火,就是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7。
这车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了块大石头,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讨论。
很多准备花个二十七八万买新能源SUV的朋友,现在心里都挺纠结的。
这问界M7,到底值不值得买?
它身上那股浓浓的“华为味儿”和那个备受争议的“套娃”设计,真的能撑起它不便宜的售价吗?
尤其是它还来了一波涨价操作,这让很多人心里都打了个问号。
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把这件事里里外外掰扯清楚。
首先得说,问界M7的吸引力确实是明摆着的。
九月份就能提车,这速度在现在动不动就等大半年的新能源车市里,算得上是“神速”了。
车子本身也够大,车长快五米了,往那一停,气场十足,很符合咱们中国人对“大车”的偏好。
最核心的卖点,当然是它搭载的华为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这个东西可不是简单的定速巡航,用大白话讲,它就像给车请了个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傅。
在市区里开,它能自己看红绿灯,自己判断该不该超车,遇到突然窜出来的行人或者电瓶车也能及时反应。
这种智能驾驶体验,对于每天都要经历早晚高峰堵车折磨的上班族来说,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感觉就像是把最累人的驾驶环节给外包出去了。
车里面的体验也同样“华为”。
那个15.6英寸的大屏幕,配上鸿蒙4.0车机系统,用起来那个流畅劲儿,就跟你用最新的华为手机一样,指哪打哪,一点不卡。
语音助手“小艺”也特别聪明,导航、听歌、调空调,动动嘴就行,识别率很高,不像有些车机里的语音助手,跟它说话像对牛弹琴。
所以,单从科技配置和智能化体验这个角度看,问界M7给出的东西确实很香,这也是它敢卖到这个价位的底气所在。
但是,当大家满怀期待地走进4S店,想仔细瞧瞧这台“智能猛兽”的时候,不少人都愣住了。
因为它长得跟它家更贵的大哥——问界M9,实在是太像了。
从前面那个贯穿式的大灯,到侧面隐藏起来的门把手,不仔细看车屁股后面的字标,很多人第一眼都分不清谁是谁。
网上有车主开玩笑说,展厅里三台车摆在一起,跟俄罗斯套娃似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背后其实是车企一种很常见的省钱策略,叫“家族化设计”,说白了就是“套娃”。
问界自己也说了,M7和M9的零件通用率高达65%。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一套设计方案用在多款车上,研发成本和生产模具的费用能省下一大笔,车子也能更快地推向市场。
同时,让M7长得像更贵的M9,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M7的档次感,让买家觉得“花小钱办了大事”。
可这种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它让花大价钱买了旗舰车型M9的车主心里不舒服。
我多花了那么多钱,图的就是一个独特性和尊贵感,结果现在满大街跑的都是和我长得差不多的“小弟”,那我的钱不是白花了吗?
其次,它也忽视了现在年轻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颜值和个性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有份调查报告就显示,差不多有一半的95后年轻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买那种和别的车“撞脸”的套娃车。
他们希望自己的车是独特的,能代表自己的品味,而不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复制品。
长期来看,一个品牌如果所有车型都长一个样,会显得缺乏创新,品牌形象也容易变得廉价。
问界这步棋,短期内靠着M9的热度可能会卖得不错,但从长远看,对品牌价值是一种消耗。
毕竟,花三十万买车的人,买的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上的认同。
如果说设计上的“偷懒”还只是大家审美品味不同,可以争论一下,那么问界M7在价格上的操作,就直接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钱包了。
就在大家觉得新能源车竞争这么激烈,都在降价促销的时候,新款M7反而涨了三万块。
这就让很多人想不通了。
咱们可以算一笔账,根据供应链传出来的消息,今年造新能源车的成本其实是在下降的。
比如电池、电机的采购价,降了超过一成;就连M7主打的华为智能驾驶系统,成本本身也降了两成;更别说造车身底盘用的铝材,价格比去年便宜了快三成。
一边是各种成本都在降,一边是车子的售价在涨,这一来一回,利润空间可就大了去了。
有懂行的人分析,问界M7这一波操作下来,单车的毛利率可能直接冲到了22%。
这个数字在现在这个“卖一辆亏一辆”都算正常的汽车市场里,可以说是相当滋润了。
这笔账,消费者心里都有数。
大家愿意为华为的先进技术买单,承认它的价值,但这部分溢价到底应该是多少呢?
这涨出来的三万块,真的都花在了刀刃上吗?
我们再看看同价位的其他选择。
隔壁的理想L7,靠着对家庭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半年就卖了五万多台,它的智能驾驶在上下班通勤路段也非常好用。
还有比亚迪的唐EV,凭借着扎实的三电技术和“公路坦克”一样的安全口碑,也牢牢占据着一部分市场。
再看小鹏G9,同样以智能驾驶为卖点,顶配车型带的XNGP系统能力也很强,价格和问界M7也在一个区间。
在这样一个竞争对手林立的市场里,想单靠一个华为的招牌和一张“M9的脸”,就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高利润买单,确实有点考验人性。
省下来的成本,如果能体现在更实在的价格上,相信会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说到底,问界想走高端路线的决心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我们中国品牌向上突破的必经之路。
但真正的高端品牌,不是靠堆配置、拉高价就能成的,它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就像蔚来,它花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建换电站,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服务体系,这就是它的“护城河”。
问界目前最大的王牌就是华为的智能系统,这套系统现在确实领先,但竞争对手们也都在拼命追赶,技术上的差距正在被快速缩小。
当大家的技术水平都差不多的时候,问界还能靠什么来吸引消费者呢?
是那个让人审美疲劳的“套娃”设计吗?
这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问界M7的出现,确实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和新的话题,但它所选择的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走通,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反应和消费者的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