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热衷修仙,用户被迫渡劫:盘点新能源车的反人类设计

讲真,现在的新能源车企,一个个都跟悟了一样,但好像又没完全悟。他们不是在造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叫“我教你什么叫未来,但你用着爽不爽不归我管”。这帮人与其说是工程师,不如说是一群产品经理在修仙,天天想着怎么用一些花里胡哨的功能,让你感觉自己离飞升就差一步,但实际上,可能离追尾也就差一步。

就从那个最典中典的设计开始说起,隐藏式门把手。

诶,这玩意儿出来的时候,一堆人喊666,说科技感爆棚。车企的PPT上一定会告诉你,这是为了降低风阻,能给你多跑个三五公里。听着是不是很科学?但你仔细想想,为了这理论上的几公里,你付出了什么代价?我作为一个亲身体验过的中年人告诉你,这玩意儿在北方的冬天,就是个大型智商税现场。头天晚上下了冻雨,第二天早上你的车就变成了一块完整的、严丝合缝的铁疙瘩。那个高贵的隐藏式门把手?它被冻在里面了,跟你玩躲猫猫。你用热水浇?车漆哭了。你用蛮力抠?门把手哭了。最后你只能对着车门发呆,思考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会信了这个邪。

更别提安全隐患了。万一,我是说万一,出了点事故,车门变形,电路失灵,这门把手弹不出来了。那场面就非常赛博朋克了,外面的人想救你,发现这车连个下手的地方都没有,跟个铁皮罐头一样。消防员来了都得愣一下,寻思这玩意儿是不是得用开罐器。所以说,这哪是降低风阻,这简直是给救援人员加大加大再加大的难度。车企搞这套,本质上就是一种表演,一种“你看我多有未来感”的表演,实用性?那是什么?能写进财报吗?

车企热衷修仙,用户被迫渡劫:盘点新能源车的反人类设计-有驾
车企热衷修仙,用户被迫渡劫:盘点新能源车的反人类设计-有驾

然后就是那个全景大天幕,或者我更愿意叫它“全景大鱼缸”。

我得承认,坐在带这玩意儿的车里,抬头一看,确实敞亮,感觉自己像是坐在星际战舰的舰桥上。但是,朋友,你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晚上开,你是在白天开。尤其是在夏天,太阳公公可不会跟你客气。那块巨大的玻璃,就是一个完美的放大镜,还是聚焦的那种。车企会跟你吹,我们的玻璃有多少层涂层,隔绝了99%的紫外线。是是是,紫外线是隔绝了,但热量呢?太阳的热辐射,那可是物理攻击,直接糊脸。你坐在车里,感觉自己就是铁板烧上的一块五花肉,滋滋冒油。网上那些在车里打伞的照片,你以为是段子?那是纪录片!

车企热衷修仙,用户被迫渡劫:盘点新能源车的反人类设计-有驾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车企先是大力宣传“全景大鱼缸”带来的通透感,让你觉得没这玩意儿车就不高级。等你买了之后,被晒得怀疑人生,他们又推出了官方定制的遮阳帘,几百上千块。你看,他们不是在解决问题,他们是在创造问题,然后再把解决方案卖给你。这操作,三体人看了都得从脱水的状态里气活过来。一块几十块钱的布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给你整成一个价值上万的配置,再让你花钱去弥补它的缺陷。这不叫造车,这叫行为金融学。

车企热衷修仙,用户被迫渡劫:盘点新能源车的反人类设计-有驾
车企热衷修仙,用户被迫渡劫:盘点新能源车的反人类设计-有驾

再聊聊内饰,现在也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是“毛坯房”风,要么是“网吧包厢”风。

“毛坯房”风的代表,就是除了一个大号iPad,其他地方光秃秃的,连个实体按键都舍不得给你。美其名曰“极简主义”。讲真,我看到这种内饰,总觉得下一秒司机就要开始盘腿打坐了。这哪是开车,这是在修行。他们说这样能降低成本,降低电耗。坏了菜了,你车都卖二三十万了,差这几个按钮的成本?说白了,就是懒得设计,还给你扣个“高级”的帽子。说到极简,我想起我当年那辆老普桑,内饰也简单,但人家那是真皮实,坏了拿锤子都能敲好。

车企热衷修仙,用户被迫渡劫:盘点新能源车的反人类设计-有驾

另一个极端,就是屏幕堆满山。仪表盘是屏,中控是屏,副驾是屏,后排还有屏,恨不得把方向盘中间都给你塞块屏。一坐进去,感觉自己不是司机,是网管。各种信息像瀑布一样往下流,你想找个空调调节,得先在三级菜单里遨游半天。还有那个HUD抬头显示,本来是个好东西,结果有的车企把它当成了黑板,时速、导航、歌曲、天气、股票行情……恨不得把你今天中午吃啥都投在挡风玻璃上。这开车呢?还是在看PPT呢?驾驶的核心是专注,你给我整这么个“任意门”,我的注意力随时就被传送走了,这太危险了。

还有方向盘那个圈。以前,方向盘都是圆的,这是经过了上百年验证的最合理的设计。现在不行了,现在不给你整点奇形怪状的,都对不起“新能源”这三个字。方的、半圆的、长条的,跟游戏手柄似的。设计师可能觉得这样很酷,很像开飞船。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懂我意思就行。问题是,你的转向比做不到1:1啊!你在掉头或者紧急避险需要打大角度的时候,那个奇怪的形状就会让你一把抓空。那零点几秒的失误,在高速上就是生与死的距离。这简直是谋杀!这不是创新,这是在拿用户的生命开玩笑。

最后,触控按键。这个是把“反人类”三个字刻在了脑门上的设计。

为了所谓的“规整”和“科技感”,把所有实体按键都干掉,集成到屏幕里或者方向盘的触摸板上。平时用用,问题不大,你慢慢找,总能找到。但开车是个动态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就说一个最简单的场景:你在高速上开着车,突然前面大货车掉下来一坨泥,直接糊你一脸。你需要瞬间打开雨刮器并喷水。如果是实体拨杆,你肌肉记忆一动,零点一秒就完成了。但如果是触控按-键呢?你得先低头看一眼,找到那个图标,还得确保你的手指精确地按上去。就这低头的一两秒,可能你已经亲上了前车的屁股。

所以你看,这些所谓的“高科技”配置,很多时候根本不是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一种车企间的“军备竞赛”和“表演欲望”。他们在乎的不是你好不好用,而是他的车看起来够不够“未来”。这就像修仙小说里的歪门邪道,练了一身花里胡哨的法术,看起来能召唤雷电法王,结果真打起来,连个最基本的金钟罩都顶不住。

那么这些配置真的就一无是处吗?也不是。它们最大的作用,是筛选用户,是构建一种品牌“信仰”。会买这些车的人,他们买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标签”,一个通往“未来生活”的门票。当他们为这些反人类的设计辩护时,他们维护的不是这个功能本身,而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和信仰。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而对于我们这些只想好好开车的中年人来说,只能说,车企们不务正业的样子,真的很靓仔。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