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有个事儿,特别魔幻。
一汽奔腾,一个在很多人记忆里已经快跟“上古神兽”划等号的品牌,突然公布了9月销量,18880辆。
讲真,看到这个数字我第一反应是,小数点是不是点错了?还是说,这是他们过去十年的累计销量?
结果定睛一看,没搞错,就是一个月,还创了近十年单月销量新高。
这就很离谱,非常离谱。一个常年“重在参与”的选手,突然之间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直接从ICU里拔了管子出来,当场表演了一套托马斯全旋。这感觉就像你班里那个天天上课睡觉、考试靠蒙的哥们,突然在模拟考里拿了年级第一,你不会觉得他牛逼,你只会觉得他是不是把教务处的系统给黑了。
这事儿必须得盘盘,因为这背后藏着当前车圈最血腥、最不讲道理的生存法则。
我们先看数据,18880辆里面,新能源占了16214辆,占比高达86%。而这新能源的大头,毫无疑问,就是那台起售价不到3万块的奔腾小马。
诶,味道一下就出来了。
奔腾这不是在卖车,这是在搞降维打击。当所有人都挤在15万到30万这个区间里,用激光雷达、智能座舱、冰箱彩电大沙发互相捅刀子的时候,奔腾不装了,摊牌了。
它直接绕过了主战场,扛着炸药包冲进了所有人都瞧不上的鄙视链底端——微型代步车市场,对着五菱宏光MINI EV、长安Lumin这些老玩家说: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既然上不了桌吃饭,那就直接把餐厅爆了”的掀桌子精神。
过去我们总觉得,车企竞争嘛,是技术之争,是品牌之争,是服务之争。大家都是体面人,发布会要讲情怀,PPT要讲星辰大海,CEO要穿高领毛衣,营造一种“我们不一样”的氛围。
但奔腾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朋友,时代变了。
现在的汽车市场,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存量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我的车比你好,而是我的车比你便宜,便宜到你怀疑人生,便宜到你的财务总监连夜扛着火车跑路。
如果说之前小米SU7是把蛋糕上最甜的那块奶油给端走了,那奔腾小马这种玩法,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盘子、乃至桌布都给你卷包会了,走的时候还得顺手把老板的电瓶车骑走。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高科技”吗?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AI大模型,这些词听起来一个比一个性感,一个比一个未来。但讲真,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各种所谓智能汽车的用户,最常遇到的场景是什么?
是我的车机在我只想听首歌的时候,非要跟我聊哲学。是我的自动泊车在空旷的停车场里转了三圈,最后停在了两个车位的正中间,姿态极其嚣张,仿佛在嘲讽我的智商。是所谓的L2.5级辅助驾驶,在遇到一个不讲武德的“老头乐”突然变道时,比我还先一步发出了惊恐的尖叫。
对,老头乐。
我一直认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终极考验,不是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跑多少公里,而是在早晚高峰的菜市场门口,能不能跟那些走位鬼魅、神出鬼没、视交通规则为无物的老头乐们极限共存。
只要大爷躺得快,L4都得当场变回L0。
从这个角度看,奔腾就悟了,彻底悟了。它不再去卷那些虚无缥缈的“技术玄学”,而是回归了商业的本质:人民需要什么,我就造什么,然后用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价格卖给他们。
人民需要保时捷吗?需要,但买不起。人民需要一个能遮风挡雨、合法上路、充电比加油还便宜的四个轮子的“带电铁皮盒子”吗?太需要了。
奔腾小马,就是奔着这个去的。它不是汽车,它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解决了“我想开车但我钱不多”这个核心矛盾的终极解决方案。
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比任何花里胡哨的发布会都有力量。加大加大加大,便宜便宜便宜。能过,就是能过。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B面。这么搞,品牌基本上就约等于不要了。奔腾这个名字,以后可能就焊死在“便宜代步车”这个标签上了。它推出的那些什么悦意03、悦意07,定位在七八万甚至十万以上,你觉得一个刚买了3万块奔腾小马的用户,换车的时候会考虑花十几万买个“奔腾Pro Max”吗?
可能性不大。
这就很像修仙小说里的某种禁术,燃烧自己的未来,换取眼下暂时的强大。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奔腾可能压根就没想那么多“未来”和“品牌”的事儿。它想的可能就是一件事:活下去。
在眼下的这场绞肉机里,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现在买车,别听那些车评人吹什么品牌底蕴、历史传承。你就看一点,这家车企的老板,精神状态还正常吗?如果他看起来已经“颠了”,开始说胡话,做一些匪夷所思的决策,那他的车,大概率就很有性价比了。
因为一个正常人,是不会用自爆的方式来跟你交朋友的。
而一汽奔腾,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
所以奔腾的这次销量暴涨,是成功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用一种近乎耍流氓的方式,给所有还端着架子的同行上了一课。在掀桌子的世界里,让所有人都不好过,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这就像一场战争,你还在研究孙子兵法,人家直接掏出了“随身蘑菇云”,就问你怕不怕?
卷!都给我往死里卷!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最终,当所有人都被逼到墙角,不得不下场肉搏的时候,你会发现,所谓的品牌光环、技术壁垒,都脆弱得像一张纸。唯一坚挺的,只有刻在价签上的那个数字。
这,就是属于2024年的,车圈现实主义。典中典。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