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辰女士在湖南官庄服务区攥着第49号充电叫号单时,她不会想到这场从广州到湖北的归家之旅,竟会因充电桩前的3小时等待而刻入记忆。2025年国庆首日,京哈、沪蓉等高速服务区上演的"充电排队潮",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下的阶段性阵痛——超三分之一服务区充电桩满负荷运转,日均充电量较去年同期暴涨30%,背后是日均超1250万辆新能源车的庞大迁徙队伍。
这场"充电迁徙"的矛盾核心在于时空错配。日常使用率不足15%的高速充电桩,在节假日却要承受日均5650万辆小客车中近两成的充电需求。国家电网数据显示,9月30日22时至24时出现充电最高峰,单日充电量达7215.27万千瓦时,比五一假期增长34%。更棘手的是,增程混动车主的加入让本就紧张的充电资源更显局促——部分车主坦言,选择排队实因高速加油站同样排长龙,且油费成本远高于电费。
为破解"潮汐式"充电难题,多地已启动应急升级。南京沪蓉高速黄栗墅服务区新增12台120千瓦快充桩,宁波慈城服务区则部署了输出功率达普通桩8倍的超级充电桩,并配备应急储能充电车作为"移动补能站"。这些创新举措背后,是交通运输部对新能源汽车自驾出行比例持续攀升的清醒认知——今年国庆假期,新能源车日均流量占比近20%,较去年增长三成。
但专家指出,短期应急手段难解根本矛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韦福雷主任强调,需构建"动态调配+商业创新"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移动充电舱、充电机器人等设备实现资源灵活调度;另一方面需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商业服务创新多元化收入来源,辅以政府税收补贴,形成可持续的运营生态。
站在服务区充电桩前,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充电进度,车主们或许会想到:这场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能源迁徙,既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基础设施智慧化、市场化运营的深刻考验。当充电焦虑逐渐转化为对绿色出行的坚定信心,中国正以独特的实践,书写着交通能源转型的生动注脚。(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