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高速路充电桩排队爆满,排队叫号已到49号,车主等待时间最高达3小时,面对高峰供需矛盾仍难缓解

今年的国庆,充电桩排队爆满,这个场景其实挺让我意外,毕竟平时在城市里用充电桩,从来没遇到过别人排队,最多就是等个几分钟。可这次在高速上,排队叫号已经成为新常态——明明有那么多充电桩,为什么还是排不上队?我琢磨了一下,主要得看用电峰值的事情。

你知道吗?根据国家电网的数据,今年全国高速公路上充电基本属于火车头状态,只有超三分之一的服务区充电桩是满负荷工作的。从数字上看,南方的江苏、浙江,像南京每天出行的新能源车就超过72万辆,单日充电量也突破百千万级。表面看,好像充电桩够用,但问题出在潮汐现象——就像农村的阵雨,用的是非平稳的供需。

国庆高速路充电桩排队爆满,排队叫号已到49号,车主等待时间最高达3小时,面对高峰供需矛盾仍难缓解-有驾

我曾经翻了下笔记,去年全中国的公共充电桩才刚突破360万台,仍有一定的缺口。特别是在节假日高峰,车主用得拼命——短短几小时之内,充电需求就飙升到平时的数倍。而这个时候,充电桩的总量反而显得捉襟见肘——所以才会排出这么长的队。

国庆高速路充电桩排队爆满,排队叫号已到49号,车主等待时间最高达3小时,面对高峰供需矛盾仍难缓解-有驾

有趣的是,车主排队等打嗝似的现象,就像在抢银行。一位在广州的朋友,告诉我:我开车回家,充电排了差不多三小时,感觉像打了场仗。45分钟一轮充电,再打个折扣,充满电也得4小时左右,这时间放到高速上,就相当于白白浪费了半天。更别说,有车主说去县、市或者镇上充电还比服务区快,这让我质疑:是服务区的充电桩太少,还是人们觉得高速收费站太挤?

但我也得承认,充电技术的瓶颈其实也存在。为什么安卓手机充电10分钟就能到80%,而电动汽车就不行?这个问题其实把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我觉得聊快充最现实的,一是技术问题,二是安全问题。手机的能量密度低,充电速度快更容易控制,但电池的安全隐患不能忽视。一旦追求快充到80%就断——像充电界的断奶策略——可能会延长电池寿命,也能缓解充满放电的压力。

纯粹依靠断充是不是根本解决不了根本瓶颈?我怀疑这个可能只是应急方案。毕竟,未来要真正缓解潮汐,还是需要提升基建——比如移动充电仓、充电机器人这些灵活调配的设备。我一直觉得,欧洲一些高速公路早就考虑了动态调配这个思路——你看德国的高速公路上,有很多‘超级充电站’可以快速补能,配备了强大的快充队伍。但问题在于,运营和资本的投入太大,一旦少了补贴,谁来盈利?这也是高速充电最难的地方。

国庆高速路充电桩排队爆满,排队叫号已到49号,车主等待时间最高达3小时,面对高峰供需矛盾仍难缓解-有驾

说到充电桩的布局,我一直觉得,开车下到县、市、镇充电,反而比在高速服务区容易。这是因为那边用车需求不同——我还记得早年在乡镇,电站居然有专门的快充桩,排队的人少多了。你看,县城的充电服务本地化,需求分散,压力就小。反观高速,车流像潮水般集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供需关系变得极为紧张。

国庆高速路充电桩排队爆满,排队叫号已到49号,车主等待时间最高达3小时,面对高峰供需矛盾仍难缓解-有驾

于是,有没有可能加强高速的充电基础设施合作,让一些沿线的公共充电站加入高速充电网络?未来能实现超级快充+多点联动,把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变成最后几十公里的便捷?这就牵扯到商业模式,运营商、政府能不能拿出长远眼光去投资和合作。

我有个猜测,可能很多人在高速上排队,除了充电需求本身,也有里程焦虑的心理障碍——怕走到一半没电真成了孤岛。这几天,朋友圈有人说:要不搞个‘共享充电车’,负责在高速上‘救援’。其实我觉得,有点微妙,不仅需要硬件,更需要心理疏导和公共服务升级。毕竟,充电潮汐也是未来共生的一部分。

最后我还想留个问号,未来两三年,在充电桩不断升级与需求爆发之间,谁能找到那个平衡点?还是只能打水漂式的扩张和等待?你觉得,下一次的充电潮,会更狂热还是会逐渐平息呢?

国庆高速路充电桩排队爆满,排队叫号已到49号,车主等待时间最高达3小时,面对高峰供需矛盾仍难缓解-有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