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东京湾灯火阑珊。
展馆外的风有点冷,安保用余光扫过一排排运输车,车身上的LOGO在钠灯下显得特别扎眼。
几个穿着西装的日本老工程师围着一辆外壳尚未完全蒙上的蔚来EC6,小声交换意见,偶尔有人皱着眉头,像在思考一道数学题。
这样的场景,和很多人记忆里的东京车展不太一样。
以前,热闹的主角总是本土出品,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车混迹其中,有点像一场换了剧本的老电影。
现场的气氛有点微妙——如果你是日本品牌的主设计师,此刻你会怎么想?
是继续相信“小众豪华”这块遮羞布,还是承认市场变了?
我猜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三条路:装作没看见,然后回去加班。
中国新能源车的出海,不再是新闻了。
数据、销量、专利、专线,几乎每天都能在财经新闻里看到类似的字眼。
全球每出口10辆汽车,就有3辆来自中国,这听起来像是脚本杀里的线索卡,但现实往往比剧本更离谱。
日本媒体最近的说法也很直接:中国电车,在国内全是对手,在国外对手只有一个。
这个“一个”,大家都懂是谁。
特斯拉的英文发音已经不重要,因为在中国,任何一个电动车品牌的工程师,深夜做梦都在和特斯拉的算法较劲。
蔚来EC6的故事是个很典型的案例。
前几年,大家还在嘲笑新势力“PPT造车”,现在,EC6连续五年销量压过BBA同级轿跑SUV,累计交付已经突破十万台。
这种反转,和刑侦剧里嫌疑人突然自首一样,让人猝不及防。
BBA的高端神话,在电车时代,似乎有点立不住了。
作为一个职业习惯靠证据说话的人,我对“销量神话”这种东西一向保持怀疑。
但数据有时候确实很诚实。
EC6能连续两年单车销量超过BBA同级车型总和,这个数字怎么揉搓都不太像水分。
为什么?
我很喜欢这个问题,它比“如何成为销冠”更有剖析价值。
市场逻辑讲得往往是一笔糊涂账,但消费者用脚投票,最后总会留下清晰的足迹。
EC6的配置单,我看过几次。
前160kW的永磁电机,后240kW的感应电机,双电机智能四驱,百公里加速4.5秒。
听起来像是理工男的春梦,但放到路上,更多的是一种“再堵车也不怕”的从容感。
智能驾驶,标配Mobileye EyeQ4芯片,23个传感器,NOA自动辅助驾驶,基本能实现高速领航。
坦白说,这些参数在三年前还属于行业科幻片级别,现在成了主流。
“参数党”的胜利,在这里变成了实用主义者的日常。
我认识一个开EC6的朋友,原来是BBA的死忠粉,后来换车时候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体验蔚来,结果交完定金回来给我发了条微信——“没想到,真香。”我问他到底哪儿好,他说:“你知道你开惯高铁以后,怎么都不想再回头坐绿皮车了。”这话有点损,但很真实。
有意思的是,BBA的市场部经常喜欢强调‘我们只是小众豪华’,销量不高是因为‘不追求大众市场’。
这种说法,和警察局门口贴‘今日无违法犯罪’的横幅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可以选择相信,但更多时候是自我安慰。
市场不给面子的时候,品牌溢价就成了投射在墙上的影子,看着很大,其实手一挥就散了。
中国电车在国内的竞争有多激烈?
有人形容是‘丛林法则’,我觉得更像是无休止的桌面推理。
每一家都想找到对方的破绽,但最终能留下来的,往往是那些能读懂场上变化、愿意为用户做加法和除法的选手。
在国外,中国电车的对手只有一个——特斯拉。
这不是因为其它品牌不厉害,而是在用户认知里,特斯拉已经成为“电车”的代名词。
可惜,故事总有新角色,剧情由不得老演员唱独角戏。
技术上,智能驾驶是一个分水岭。
EC6全系标配Mobileye EyeQ4,NIO Pilot,23个传感器,主流的三级辅助驾驶。
和传统豪华品牌比,这不是“画饼”,而是“上桌”。
有些老司机会说,辅助驾驶再智能也不能代替老司机的第六感。
确实如此,但有时候,科技的进步,是让你敢于在夜路上多走两分钟,少怕一秒。
说到这里,难免要插一句黑色幽默。
前些年,有人看不起中国电车,说‘都是补贴堆出来的玩具’。
现在这群人不敢明着吐槽,开始调侃‘换电模式’、‘软件订阅’,我见过最绝的段子手,号称自家油车‘永远不用OTA,不怕被黑客入侵’。
你看,这才是市场的多样性:一边在卷三电系统,一边在比谁的机械钥匙开得更顺手。
中国“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像是工厂里的三条黄金流水线,成为了新名片。
很多人以为出海只是大厂的游戏,其实巴西街头的经销店、欧洲高速路上的换电站、甚至东京车展里一台台“和服版”国产车,都是时代给的注脚。
有时候,“清洁能源产业链”不只是个宏大的概念,而是路边充电桩上的扫码二维码,和司机手里那杯刚买的美式咖啡一样真实。
讲完这些,回到最初的问题:电车时代,谁才是真正的对手?
在国内,是所有人都是对手;在国外,也许只有特斯拉。
但最关键的对手,可能是用户对“价值”的再认知。
蔚来EC6的成功,不只是“卖得多”,更多是让市场相信——高端轿跑SUV也能以理性的配置、智能的体验,撬动曾经被BBA垄断的心智。
说到底,市场不会永远宠爱某个品牌。
BBA时代的神话不是崩塌,而是被重塑。
豪华、运动、科技,本来就是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游戏。
今天你在东京、巴西还是柏林看到的中国电车,只是在用数据和体验告诉所有人:换剧本的时代,别再等导演cue你出场,抢戏才是常态。
写到这里,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没说透。
比如,在技术持续迭代的电车市场,品牌如何避免“数值堆砌”陷阱?
一旦用户的预期被养高,下一步该怎么走?
又比如,智能驾驶和数据安全的悖论,真的有最优解吗?
或者说,未来我们会不会有一天,怀念BBA时代那种“简单粗暴”的豪华体验?
也许答案没那么快。
毕竟,电车的故事才刚刚开场,真正的高潮,还在下一个拐角处等着我们。
那么,你觉得,中国车企的“出海”到底是暂时风光,还是新常态?
如果你是市场的法官,会给谁判胜?
或者,你会不会有一天,开着EC6,停在东京的马路边,感叹一句:“想不到,有一天,连豪华都成了出口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