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全固态电池装车实测:续航1875km+12分钟补能?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装车实测:续航1875km+12分钟补能?-有驾

全网彻底沸腾!比亚迪全固态电池启动装车测试的消息一出,车友圈、行业群瞬间被刷爆——“续航直接碾压燃油车,以后跑长途不用带充电桩了”“10分钟补能堪比加油,这才是新能源的终极形态”“其他车企还在卷液态电池,比亚迪已经开溜了”,评论区满是“量产即下单”的欢呼,甚至有网友直言“这技术能让油价再降三成”。

毕竟此前新能源车主的“续航焦虑”从未真正缓解:主流车型CLTC续航多在600-1000公里,高速续航直接打7折,快充30分钟也只能补能500公里。如今“续航超1800公里+12分钟极速补能”的全固态电池传来装车消息,难怪会引发全网狂欢。但褪去热度,用权威披露的技术细节和行业数据拆解才发现,这波“技术神话”里藏着4个关键真相,盲目追捧不如看懂真实进展。

先明确:比亚迪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确实实现了行业级突破,只是部分传播数据存在夸大。根据比亚迪CTO孙华军在2025年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其60Ah全固态电池已完成中试下线,采用“硫化物复合电解质+硅基负极”架构,电芯能量密度实测达400Wh/kg,是当前主流三元锂电池(约210Wh/kg)的1.9倍。基于该电池的海豹E V原型车CLTC工况续航突破1200公里,支持5C超快充,10分钟可补能80%(约960公里),这组数据已创下行业中试产品的最高纪录 。

技术支撑同样扎实:通过硫化物电解质纳米包覆技术,锂离子电导率提升至10⁻³S/cm,解决了传统固态电池界面阻抗高的难题;硅基负极采用多孔碳复合结构,体积膨胀率压降至5%以下,循环寿命达10000次,远超传统锂电池的1500次 。中汽中心极端环境测试显示,该电池在-30℃低温下续航保持率达85%,120℃高温静置6小时无异常,安全性能远超液态电池。

但关键反转来了:传播中的“逆天数据”多是理论极值或夸大表述,真实技术边界和落地节奏需用数据说清。

第一,“装车测试”是“中试原型车阶段”,距离量产至少等3年。此次测试的是基于海豹EV改造的技术验证车,仅搭载2台原型电池包,未经过量产车必备的10万公里路试、高温高湿循环等可靠性测试。根据比亚迪官方披露的技术路线图:2025年完成中试下线,2027年启动1000台高端轿跑示范装车,2030年才实现中高端车型规模化量产,普通用户想买到量产车最早要2030年,比� �传的“2028年量产”晚了两年 。

第二,“1875公里续航”是理论极值,量产车型实际续航约1200公里。网传的1875公里是实验室理想工况下的测算值,而中试产品实测的CLTC续航为1200公里。更关键的是,400Wh/kg是电芯能量密度,集成到电池包后,受壳体、冷却系统等影响,能量密度降至300-350Wh/kg。GGII 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同类电池包搭载到SUV车型上,实际高速续航(120km/h时速)仅850-950公里,低温环境下进一步衰减至700公里左右,与“1875公里”相去甚远。

第三,“12分钟补能1500公里”不切实际,真实补能需10分钟80%。比亚迪官方数据显示,该电池支持5C快充,10分钟补能80%(对应960公里续航),峰值充电功率为480kW,并非网传的800kW。且这一速度需搭配1000V高压超充桩,而当前全国仅12%的超充桩支持800V平台,1000V桩尚处于试点阶段,大规模布局要到2029年。太平洋汽车实测显示,在普通400V充电桩上,该电池补能速度降至2C,10分钟仅能补能300公里 。

第四,当前技术属“准全固态”,并非“纯全固态”。电池中仍含有5%的液态电解液以提升界面兼容性,而真正的纯全固态电池(无液态电解液)目前仅清华张强教授团队实现实验室突破,能量密度达604Wh/kg,但循环寿命仅500次,远未达车规要求。比亚迪此次突破是“半固态向全固态过渡”的关键一步,但距离终极技术还有差距。

客观说,比亚迪全固态电池的中试突破仍具里程碑意义:400Wh/kg的电芯密度、1200公里的工况续航、10分钟快充80%的性能,已远超当前液态电池水平,直接推动行业向“低焦虑”迈进。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规划,2030年全固态电池成本将降至0.7元/Wh,与液态电池持平,届时1200公里续航+10分钟补能的车型将成为中高端主流 。

从实验室到中试装车,比亚迪的突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虽然网传数据掺了“水分”,但技术迭代的方向清晰可见——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将真正告别“续航和补能焦虑”,这场由中国车企引领的电池革命,正在改写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