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
家人们,谁懂啊!去年春节开新能源车回老家,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3小时,零下5度在车外冻得直跺脚,充完电还错过饭点——这种糟心事,以后可能真要成为历史了!
最近四部门联合发文,要在全国大建大功率充电设施,光看那些条款,就知道这次是来真的: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桩要超过10万台,高速服务区先动手,节假日利用率超40%的老桩全改成快充。这意味着啥?以后跑高速,进服务区插上枪,喝杯咖啡的功夫电就满了,再也不用抱着手机刷剧等充电。
咱普通车主最关心的,无非是“能不能充上”“会不会坏”。这次政策把话说死了:充电设备可用率必须不低于98%!啥概念?100个桩里最多2个坏的,比现在商场里的电梯还靠谱。而且要求全接入政府监测平台,哪个桩坏了,后台立马能看见,运维人员得火速到场修——以前那种“扫码显示可用,到了发现坏了”的坑,以后可钻不了了。
更让人踏实的是技术上的硬底气。政策里特意提了要加快高压碳化硅模块、主控芯片这些“卡脖子”零件的国产化,还鼓励用无人机巡检、智慧消防这些黑科技。这可不是小事啊!以前总有人担心充电设备核心零件靠进口,万一断供咋办?现在咱们自己能造了,不仅成本能降下来,技术迭代也能更快——说不定过两年,充电速度比加油还快呢!
对新能源车企来说,这次政策也敲了警钟:自建的充电桩必须无差别开放。再也不能搞“自家车优先充,别家车充不上”的小动作了,毕竟充电是民生事,不是车企的“自留地”。而且还鼓励充电桩和餐饮、购物、汽车服务结合,以后充电时逛个超市、洗个车,时间一点不浪费,这不比单纯站在桩边傻等强?
可能有人担心,这么多充电桩建起来,会不会浪费钱?政策早想到了:鼓励签10年以上租赁合同,支持优质运营商拿专项债券,就是要让企业敢投钱、能长期干。地方还能研究补贴,钱花在刀刃上,咱纳税人的钱不白花。
说真的,从续航焦虑到充电焦虑,新能源车主这些年的难处,国家都看在眼里。这次大功率充电设施的政策,不光是建几个桩那么简单,更是在补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最后一块短板。等这些桩真的立起来、转起来,咱开新能源车出门,腰杆都能挺得更直。
聊聊看:你有过最糟的充电经历吗?觉得这次政策能解决你的焦虑不?评论区等着听你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