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新能源车虽然带来了环保的概念,宣传也挺牛(不只是宣传,也是真实用得起来)。但真正遇到问题,才发现行业的隐患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去年我朋友小李买了一辆哪吒V,刚开始挺开心的。平时上下班省油又不堵车,开着也挺顺畅。结果大概1年后,车子突然死机——所有功能几乎都停了。从远程控制到中控屏都宕机,连车联网也失联了,电话咨询4S店,被告知系统维护中——他们啥都修不了。
这事让我就往深处想:这新车的维修难度、配件缺货、系统崩盘,究竟有多严重?
我干这行(自媒体作者,行业经验还算丰富),平时翻车车协议、供应链,我知道背后水很深。
那我就从几个角度拆一拆。
——
第一,维修难。你得明白,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是个高压炸弹。都知道,油车走油路、电路少,维护相对简单。而新能源,能爆炸、触电都不是吓唬人的话。普通汽修厂要你懂得高压操作技巧,还得有正式设备。你想修个电池包上的电线小故障,普通人可能得划船——拖到专业站,花费高昂。
去年我查过,某次哪吒V出现无法上电问题,维修过程像个折腾赛跑。先找本地厂,收费1000元看诊费,修个坏电池线要等15天,报价6000元。车主当场都懵了,心想:这钱都能买一只二手手机了吧?最终跑到外地专业新能源维修站,花了4千,才算解决。
但问题是,真心不多修的。新能源三电系统高压、电线复杂,难度大、风险高,许多汽修厂望而却步。而且设备成本也高,光高压检测仪就得好几百万。这里还得说个操作难度——修不好还可能出事。难怪,很多厂中都只愿官方维修点打理,不然出了事谁背锅?
而且,店家有些(嫌麻烦)甚至主动不接单,有次我随手问个修理工,他还笑着说:修新能源车,得有胆量。真有点像码农写程序:修、不会、还想修?(这段先按下不表)
——
第二,配件缺。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你又说得这么严重,副厂件不是都能用吗?可我告诉你,新能源车的配件渠道,比油车要扼腕。比方说,油车退市后,副厂零件、拆车件还能找到,渠道成熟。
但新能源车完全不同,配件依赖少数简直像个迷你市场。用于威马的某个电池模块,得找原厂剩余库存。很多外包厂家也不会大量开模,技术壁垒在那,没人愿意投钱。
我昨看了个统计——新能源车型更新快,技术规格复杂,副厂件成本高、利润薄,根本没人愿意冒险。更别提品牌烂尾后,很多配件早就断供。去年我朋友还试过找一台退市的车部件,结果一无所获。
第三,功能停摆。这也是真正的暗礁。我刚才翻了下去年某段时间的新闻,几乎每个月都有车主反映:车联网突然中断,语音助手、导航、远程控制全都不可靠。很多车的智能核心就是连接——而一旦掉线,很多所谓的智能都归零。
比如去年10月,某朋友的车联网服务终止通知弹出,免费赠送的终身流量直接失效。远程操控、车载娱乐变得一文不值,很像网线被剪断。而这还不算严重的,最怕的我觉得是车机崩溃、自动驾驶辅助失联。你说,这还能开吗?早些时候有一份行业报告估算,70%以上的新能源车依赖连接厂商后台,否则基本不能正常驱动。
这种依赖让很多品牌烂尾后,系统崩溃变得触手可及。没有后台支持,很多高端功能就变成摆设。我猜,这也是为什么用户投诉爆棚,因为技术挂掉,车子变成了废铁。
——
你会不会好奇: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操盘?最大的隐患是行业的快速扩张。十年前,谁没想过,快速造车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阶段。但一旦某个品牌烂尾,就像个断线的风筝,掉下来,谁也去不了。
至今,我一直怀疑:这些品牌的投资回报是否合理?市场估值是不是太乐观?尤其是那些新兴品牌,盈利还没有稳定就开始大规模扩张。真心不太懂,他们到底怎么打算收回成本。
车主的困境也让我自我反思:以后买新能源车,我更关心的不是看配置,而是这个牌子能不能持续提供售后保障。一辆车用了几年,除了驾驶感受,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活着用。
再说一句,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买车其实也是个交朋友的过程?觉得这个品牌靠谱,才敢下手。否则,一次烂尾,不就变成养废铁吗?
我还在想:这些问题,真的是国产新能源失控的表现,还是市场调节中的正常波动?毕竟,十年前的油车,也经历过退市潮,最后都还挺过来了。
问题是,下一次出现烂尾潮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好准备?还是说,未来的新能源就是一场买了别后悔的大冒险?
——
好了,我真没想过会写得这么长。只是翻翻那些朋友圈,看到不少看着车慢慢成废铁的故事。偶尔也会想:海量利润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这些潜在炸弹?
你觉得,这个行业还能持续多久?还是最终会归于价格战+品牌收敛?反正我觉得:只要有好抓手、能保障续航、还能修得动,车就还算活着。否则,未来真要变成修车工人和车主共同的噩梦。
——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还是说,你还指望配置越多越牛?我估计,这个问题,未来会让很多人陷入痛苦的思考。毕竟,选择一辆车,不光是看它能跑多远,还得看坏了还能不能修,硬件还能不能买到。
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我们究竟在买什么?似乎是买那份安心——可以无忧无虑地踩油门,不会突然变成废铁。这个安心是不是也变得越来越奢侈了?
好啦,先啰嗦到这里。你心里是不是也在想:下一辆车,要不要选个靠谱点的品牌?还是说,等行业洗牌后再看?
我在想,这个行业的尾巴还长着呢。
——
(这段算是留个空白吧,随时可能又被吓醒,发现自己又被盲区绕晕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