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弹射系统亮相,安全责任谁兜底,技术创新需顾及所有人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某一天开着新能源车在马路上,突然车身里砰地一声,然后一个巨大的电池包像炮弹似的飞出车顶,砸进旁边的绿化带或者蹿到人行道上?这场景既魔幻,又让人心里打鼓。最近的新能源黑科技“电池弹射系统”就玩了这么一出,让人既佩服技术,也忍不住皱眉。

新能源车发展这么多年,“电池热失控”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不管你是五菱宏光MINIEV这种家用小车还是比亚迪仰望U8豪车,电池包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小车的电池也有90多公斤,仰望这样的大家伙甚至能有650公斤。那么多重的大家伙,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算你是汽车技术宅,也只能看着干着急。失控的电池说烧就烧,谁敢靠近?维修师傅都得抱着玩命的步伐上去拆,一不小心就变成新闻里的“英雄”。

技术圈里的人可不信邪,不断琢磨怎么让车主有安全感。于是,“电池弹射系统”横空出世——一旦系统检测到电池有起火、燃烧等高危苗头,气体发生器一启动,几百公斤的电池包被“咚”地一下弹出车体,像投弹手扔炸弹一样甩出几米远。这主意乍听挺帅,就像电影里的坐标丢失,紧急弹射逃生。可问题是,这真的是好的办法吗?是不是只是保了自己的命,却把别人的安全全都交给了运气?

细想一下,弹射出去的电池不是普通铁疙瘩,而是随时能爆炸、起火的危险物品。如果掉地上正好有人路过,那不就是把别人的安全当成了代价?如果弹射的方向有车、有电瓶车、有房子,说不定又是一场烧毁、灾难,后果谁负责?这是不是现实版的“死道友不死贫道”?技术想法很酷,但是不是该问问墙根,对周遭、对社会考不考虑一点?

有网友吐槽,这真是一发炮弹,落地谁遭殃全凭运气。如果你作为司机,电池弹出去你是安全了,别人却可能遭了大难。谁承担这个责任?是车辆制造商、技术提供方还是车主本人?现在没有明文规定,万一真出事了,一地鸡毛怎么收拾?

有人说:我们不是应该让所有人都安全么?技术的终极目的难道不是让所有人都从中受益,而不是一部分人搭便车,一部分人成了倒霉蛋?技术进步难道不能高标准严格点,别把安全局限在车里而已?

电池弹射系统亮相,安全责任谁兜底,技术创新需顾及所有人-有驾

其实这个弹射技术出发点是真没问题。电池一旦热失控,本身拆卸、救援就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没辙,大家只能干看着全车烧毁,维修师傅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拆电池,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想点新思路当然没有错。

可一切好的想法,都得放在现实里推敲。电池一弹,地面没有感知,没有逻辑分辨 —— 万一弹向马路上正好有行人、有小孩、有宠物、有别的车辆,该怎么办?这不是脑补科幻片,更不是小概率事件,现在城市道路本来就拥挤,谁敢保证“弹出去就没人”?技术也得考虑社会的复杂现实,不能只为自己的小圈子设定规则。

电池弹射系统亮相,安全责任谁兜底,技术创新需顾及所有人-有驾
电池弹射系统亮相,安全责任谁兜底,技术创新需顾及所有人-有驾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技术要普及,弹射系统是否能配合环境感知,比如车载摄像头和雷达提前侦查,确认弹射位置没车没行人没建筑物,才会启动?再不济,也得让导航系统选一片空地甩出去,别让城市街道成了发射场。

还有,法律和道德底线摆在那里。如果弹射电池导致旁人受伤或者财产损失,到底由谁负责?法官可能愣住:你说是车厂责任吧,技术不是他们自己研发的;你说是司机问题吧,人家只想活命;技术供应商又称自己只是服务商。那到底该归谁?这些都是量产前必须面对的问题,不然市场上一台车弹出去,社会百态谁来兜底?

说到底,这项技术是工程师拼技术、拼脑洞的体现,可技术永远不是处理社会问题的单一工具。任何黑科技都不能绕开社会现实,不能把别人的安全当自己技术进步的代价。我们要问的不是“能不能用”,而是“该不该用”,这样才能往前走,不然再多创新也是纸上谈兵。

试想,如果自己正好是旁边马路走路的普通人,突然一块六百多公斤的带火大电池朝自己飞来,谁能不害怕?现在的城市环境复杂,有流动人群,有非机动车,有商铺,有居住区,谁敢保证弹出方向就一定安全?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出行、生活寻求安全感,不可能要求“只有车里的人安全”就算技术成功。每个人安全的底线才是最重要,不能用“牺牲别人、保护自己”的思路来做技术创新。

其实车企也很清楚这层道理,所以这类技术暂时只停留在实验室里,真要落地,还得解决无数伦理、法律、现实细节。等到有一天它能像飞机弹射座椅那样,实现精确控制、自动感知,弹出方向、距离都能“避开一切障碍”,才会有资格走进市场。否则就算是本意为保护生命的科技,也可能成了公路上的“杀手锏”。

电池弹射系统亮相,安全责任谁兜底,技术创新需顾及所有人-有驾
电池弹射系统亮相,安全责任谁兜底,技术创新需顾及所有人-有驾

再退一步想,现在很多科技创新都具有“个人利大于集体”的倾向,人人首先盘算的是自己安全,别人怎样只能“遗憾”或者“碰运气”,这有点像整个社会越来越自我中心的反映。但技术不能只服务部分人,否则就失去了进步的意义。无论多牛的黑科技,最终都得回归公共安全和道德底线,人人都受益,才是终极目标。

电池弹射系统亮相,安全责任谁兜底,技术创新需顾及所有人-有驾

真到了车企量产、市场普及,“电池弹射系统”得有一整套对应机制。比如弹射前必须自动扫描周围,避开所有有风险区域,甚至像无人机一样实时计算最佳弹射点。再比如,一旦弹射系统启动,车辆与周边交通系统自动联动,在几秒钟内通知附近车辆和行人避险。这些都不是小事,都需要技术和法规的深度结合。否则光靠弹射,社会安全问题只会越来越棘手。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电池失控本身是否还有更根本的解决之道?比如研发更安全、不易燃、不易爆的材料,提前实现风险警示,减少根本性故障,或许比弹射更有意义。毕竟,最好的安全,不是出了事急救,而是本身就没隐患。换句话说,与其琢磨怎么把电池弹出去,不如好好研究怎么让电池永远别“想飞”。

回头看,现在这个技术看起来很牛,科幻感满满,但整个社会运行不是看科幻小说,而是靠底线、规则和平衡。人们对于技术的质疑,不是矫情,而是真实的担忧。有一点没考虑好,可能就是下一次事故的根源。网络上的段子“死道友不死贫道”看似调侃,其实是对技术的赤裸裸提醒:别把‘我的安全’变成‘你的危险’。

电池弹射系统亮相,安全责任谁兜底,技术创新需顾及所有人-有驾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你愿意开一辆能弹射电池的新能源车吗?技术的进步令人激动,但我们更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时刻为别人着想,哪怕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技术。安全,从来不是自己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

所以说,技术再厉害,也得有仁有义、有理有面。别只琢磨怎么让自己安全,更要记得,路上还有无数“不在你的计划里”的普通人。等到真正解决了所有人的安全感,也许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开上拥有各种黑科技的车。不然,就是把科幻变成了现实,只是不知道现实到底有多少人能受得住。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