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被动召回事件:监管介入与消费者权益的双重启示

9月18日,小米汽车一则召回公告引发行业震动:11.6万辆SU7标准版因L2辅助驾驶功能缺陷被召回。但细心的消费者发现,召回编号尾字母为"I"——这并非企业主动整改,而是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后的被动召回。当技术便利遇上监管铁拳,这场"非传统召回"背后,藏着中国汽车产业质量监管的进化密码。

小米SU7被动召回事件:监管介入与消费者权益的双重启示-有驾
image

召回编号"I"背后的监管信号

翻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小米SU7的召回编号"CNR2024M0001I"中,尾字母"I"暴露了关键信息。根据《汽车产品召回编号规则》,"I"代表"受调查影响召回",与主动召回的"V"形成鲜明对比。这意味着,此次召回源于监管部门对消费者投诉的缺陷调查,而非小米自发行为。

小米SU7被动召回事件:监管介入与消费者权益的双重启示-有驾
image

具体缺陷指向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系统对特殊路况的识别与处置存在不足,可能增加碰撞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采用OTA升级解决隐患,但整个过程仍严格遵循召回备案制。从消费者投诉到监管介入,再到企业响应,这条被动召回链条清晰展现了我国缺陷产品调查程序的刚性约束。

主动VS被动召回:责任意识的分水岭

2024年汽车行业数据显示,OTA召回次数同比增长246.8%,但技术便利不能掩盖责任差异。主动召回如丰田bZ4X软件升级案例,车企自查问题后主动备案,编号带"V";而小米SU7的"I类召回"则凸显另一种逻辑——只有当消费者投诉积累到一定量级,监管部门启动调查后,企业才被迫行动。

小米SU7被动召回事件:监管介入与消费者权益的双重启示-有驾
image

这种差异犹如一面镜子:前者照见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后者反映维权意识觉醒的消费者正成为监管"哨兵"。值得思考的是,小米SU7的辅助驾驶问题若更早被发现,是否就能避免被动召回?答案藏在企业质量内控体系与用户反馈机制的响应速度里。

OTA召回:技术便利不等于安全妥协

"线上升级就能算召回?"面对质疑,市场监管总局早有定论。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明确,OTA消除缺陷与线下召回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小米SU7的升级内容——优化大车避让、新增动态车速功能等,均需通过备案审查,确保符合安全标准。

小米SU7被动召回事件:监管介入与消费者权益的双重启示-有驾
image

技术手段降低召回成本的同时,监管红线始终存在。无论是传统返厂维修还是OTA升级,核心都在于缺陷是否被真实消除。正如小米案例所示,备案制要求企业公开缺陷信息、制定详细召回计划,技术再先进也绕不开这道安全阀门。

被动召回的警示:消费者如何应对?

对于普通车主,三类召回编号就是行动指南:"V"可从容应对,"I"需优先处理,"O"必须立即响应。针对小米SU7车主,专家建议三步走:首先通过车架号查询是否在召回范围;其次尽快完成XiaomiHyperOS1.10.0版本升级;最后保留投诉渠道,任何异常应及时反馈。

小米SU7被动召回事件:监管介入与消费者权益的双重启示-有驾
image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此次被动召回证明消费者投诉已成为推动质量改进的重要力量。当个体维权汇聚成监管调查的触发点,每个车主都成了行业进步的参与者。

监管与技术的共治时代

小米SU7的"I类召回"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智能汽车时代的质量治理体系。一方面,OTA技术让召回效率飞跃;另一方面,备案制与全程监管守住安全底线。这场监管介入、企业响应、消费者监督的三方共舞,正推动中国汽车行业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预防"转型。当技术红利与责任意识同步增长,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