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手机,从汽车论坛到科技头条都在讨论一个现象——2025年全球补能技术路线开始出现分化。
一边,宁德时代在2025年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搭载12C超充技术,充电5分钟续航超过520公里。
另一边,蔚来继续高歌猛进,已于2025年1月达成3000座换电站目标,11月突破3555座,计划年底前冲刺5000座。
这俩路线前后脚发展,直接把新能源圈的补能方案推向"互补共存"的新阶段。
一边是超充技术持续突破的"火箭式升级",从4C升级到12C,一边是换电网络的"规模化铺陈",从城市扩向县城,从乘用车扩向重卡。
那问题来了,超充和换电谁更靠谱?用户该怎么选?咱今天就来扒扒这两条技术路线的真实情况。
第一部分:超充不"怂",反而加速升级——从4C到12C的技术突破
先说超充这边的新闻,这是整个故事最容易被人误解的部分。
2025年4月21日,宁德时代在首届Tech Day上重磅发布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搭载12C超充技术,创造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新纪录。
充电5分钟续航520公里,这不是虚吹,而是真实的硬技术数据。
30秒就能充电75公里,这种速度对长途出行的用户来说,真的改变了生活体验。
有人说超充技术"暂缓"了,其实这是网上的一个误解,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谣言。
宁德时代不但没有放弃超充,反而在加速迭代,从最初的4C升级到现在的12C,这是真正的技术加速,而不是后退。
对标比亚迪的超充方案,宁德时代的第二代产品在续航和安全性上都有明显提升。
更牛的是,即使在零下10℃的极限环境下,也能15分钟从5%充至80%,这对北方用户来说是个福音。
为什么超充技术还在升级而不是放弃?关键在于市场需求真的很明确。
2025年1-8月,中国新能源重卡销售增长空前迅速,这些重卡用户对"快速补能"的需求极其迫切。
比起乘用车可以用充电或换电灵活选择,重卡必须要最快的补能方式才能保证运营效率,这是死的硬需求。
宁德时代的超充技术就是为了抢占这个市场机会,满足这群用户的刚需。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标准GB38031-2025,对超充技术的安全测试更加严苛,要求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
这意味着超充虽然有"电池衰减快"的风险,但宁德时代等企业已经在技术层面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智能调控,让电池既能支持极速充电,又不会过度衰减。
想象一下,这就像你用高速档开车,同时还能保证油耗不会飙升,这需要精细的发动机调校。
超充从来没有"叫停",只是在市场选择中找到了最适合的应用场景。
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超充,但对重卡、网约车等商用场景,超充是"必需品"。
你要明白,一个运输司机如果能省下充电时间,一年就能多跑好几万公里的货,这钱真的能赚出来。
这是经济学,不是形而上的技术崇拜。
所以与其说超充"怂了",不如说超充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战场,并在那个战场上加倍投入。
第二部分:蔚来换电"超预期"扩张——3000座已达成,5000座在冲刺
再看蔚来的最新进展,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故事。
2025年1月3日,蔚来宣布第3000座换电站正式上线,这个目标比很多人预期的时间都要早。
而且11月最新数据显示,蔚来累计建成3555座换电站,覆盖全国超700座城市和超800个县级行政区。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几乎中国的每个县城都有了换电网络的支撑。
更关键的是,蔚来的目标是2025年底建成5000座,这已经不是"计划"了,而是在加速执行。
在蔚来创始人李斌的最新表态中,2025年4月上海车展,他强调"多种补能方式不对立",这才是真正的战略清醒。
蔚来不仅建换电站,也在建超充站,已有2635座自建超充站,还提供充电桩服务。
这说明一个厂商的真实想法——我不赌谁赢,我两边都投。
比起单纯"快",蔚来换电的优势在于用户体验的全链路优化,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但又很关键的地方。
速度方面,最新一代换电站的换电速度已达2分24秒,这已经接近你去便利店买杯咖啡的时间了。
最牛的地方是,用户甚至不需要下车,APP提前预约后窗口都不用摇下来就能完成,这种体验比加油站还方便。
我的天,这就是未来的感觉。
一个人如果能在开车的时候连基本操作都不用做,那得节省多少时间和精力?
累计服务成绩这块,蔚来的数字会震撼你。
截至2025年10月26日,蔚来累计换电次数突破9000万次,这远非早期的"200万次"能比的。
日均换电单量突破10万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平均每秒钟就有至少一辆蔚来在某个换电站完成换电。
100万次大关即将达成,这个速度让人咂舌。
电池故障率低于0.01%,这个数字比超充桩的0.3%低了30倍,这不是小差别。
蔚来的"分级电池"模式更是解决了一个根本问题。
平时用70kWh电池在城市里溜达,长途临时换100kWh电池应付长距离,用完还能换回来。
用户可以按需选择,这就叫灵活补能,这是超充永远解决不了的痛点。
因为超充就是一个固定方案,充你的电池,你别无选择。
成本结构这块,蔚来的换电月卡套餐980元,不限次数。
你算一笔账,这比部分城市的慢充费用还便宜2分钱每公里。
这意味着,换电这种补能方式,在某些城市已经从"高端选项"变成了"经济选项"。
这是个商业模式的转折点。
第三部分:超充vs换电,到底谁更胜一筹——关键在于"场景适配"
这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但答案可能没那么非黑即白。
我得老实告诉你,超充和换电就像两条平行线,各有各的用武之地,并不是非要分出胜负。
超充的适用场景很清楚,主要是重卡、网约车等高频补能需求。
一个运输司机每天要充好几次电,每次节省10分钟,一年就能多跑好几万公里的货。
长途自驾且充电桩覆盖完整的地区也很适合超充,因为一旦有了万台超充桩的覆盖,补能焦虑会立刻消失。
那些对时间极度敏感、不介意电池衰减权衡的用户,超充就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这是事实,我得承认超充在这些场景上无敌。
换电的适用场景也很明确,首先是乘用车日常补能,因为普通用户根本不需要高频快充的压力。
城市及周边区域用户特别适合,因为换电站已经形成了密集网络,密度足够了。
对电池寿命有较高要求的用户,换电是更好的选择,集中管理的电池年均衰减率约1%,比自己开快充的车要好很多。
长途出行且需要灵活续航的用户,换电那个分级电池的模式简直是为他们量身定制。
更关键的是,2025年的趋势是"双轨并行"而非"二选一"。
这不是我编的,这是行业现状。
宁德时代既推进超充,也在建换电网络,2025年目标1000座,计划到2027年达3000座。
蔚来既建换电站,也在布局超充桩。
这意味着,未来用户的选择会越来越多。
根据路线、续航、成本等因素灵活切换,这才是真正的"用户自由"。
更深层的逻辑是,超充和换电解决的是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超充满足的是"速度第一"的人群,换电满足的是"便利第一"的人群。
这两种人群都存在,而且都很庞大。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再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
第四部分:网友关心的三大疑问
刷微博、看小红书,我发现很多网友有三大核心疑惑,咱逐个来破解。
疑问1,"换电站少,我所在城市根本没有,怎么办?"
这个确实是痛点,但正在快速改善。
截至11月,蔚来换电站的覆盖率在一二线城市已超过安全线,计划到年底覆盖更多三线及县城区域。
如果所在城市暂时没有换电站,有个过渡方案叫"蔚来一键加电",工作人员上门取车换电,这是个妥协方案但足以用。
对于长途出行用户,蔚来已建成"9纵9横高速换电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干线。
这种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和决心,超充桩短期内很难复制。
疑问2,"超充电池寿命短,换电电池也是共享的,会不会更容易坏?"
这是个常见误区,需要用数据来纠正。
超充电池因为高倍率充放电,年均衰减2-3%,这是公认的。
但蔚来换电站的电池是"集中管理"的,每天只充放1-2次,且经过严格检测,年均衰减率约1%,反而比私家车自己慢充更健康。
蔚来提供"电池终身质保",坏了直接换新,用户不用操心。
更重要的是,清华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频繁超充可能导致电池循环寿命缩短,这是个客观的物理事实。
而换电模式避免了高倍率充放电的长期压力,从这个角度看,换电的电池其实更"抗用"。
疑问3,"以后其他品牌的车能用蔚来换电站吗?"
这是2025年的一个重大进展。
蔚来与中汽协、中国石化等合作制定换电行业标准,预计2026年推出统一标准。
目前上汽、长安等品牌已加入试点,这不是说说而已,是真的在推进。
一旦电池接口和尺寸统一,换电站就能像加油站一样"通用",任何品牌的车都能用。
宁德时代也在支持这个标准化方向,因为他们也在建换电站。
这意味着换电生态正在从"品牌专属"向"行业开放"演进。
最新的11月消息是,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推出了新一代换电站和量产车型。
杨峻表示,"1万座站只是中期目标,最终要建成3万至4万座换电站"。
他们还推出了标准化的换电块,分别命名为20#和25#,就像加油站的92#和95#汽油规格。
这说明整个行业正在向标准化、开放化的方向演进,这才是真正的利好。
结语
从宁德时代的"超充加速升级"到蔚来的"换电网络扩张",这场补能路线之争的本质,其实是"技术对标"和"场景适配"的竞合。
超充想用极限速度征服用户,蔚来想用网络密度和体验打动用户,两者各有所长,没有绝对的赢家。
说白了,用户不在乎你是超充还是换电,只在乎"根据我的用车场景,能否快速、便宜、可靠地补能"。
长途跑的多、对时间敏感?超充可能更适合。
日常通勤、注重电池健康?换电可能更优。
这就是真实的市场选择。
未来的趋势是清晰的——两种补能方式都会继续存在和优化,用户拥有"因地制宜、按需选择"的权利。
这才是真正的"不焦虑"。
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而是有多条路可选。
这就像从前只能走山路,现在有高速有高铁还有飞机,你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就行。
一个现实的判断是,2025年底到2026年,会是一个关键的分化期。
超充会在重卡、运输等商用领域进一步强化地位。
换电会在乘用车、城市短途、日常通勤的场景进一步扩大覆盖。
到那时,这两种补能方式的边界会越来越清晰,用户的选择余地也会越来越大。
那些还在纠结"超充和换电谁更牛"的人,其实是在问错问题。
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我的用车场景适合哪种补能方式"。
答案会因人而异,但已经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
最后一个观点:别再被网上的"非此即彼"论调带节奏了。
看看那些投资数千亿的大公司怎么做的——宁德时代、蔚来、比亚迪、宁王、中石化,哪个不是两手都在抓?
他们用真金白银投出来的方向,就是最可靠的方向指引。
这就叫"用脚投票",比任何键盘侠的言论都更有说服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