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只要哪个新车上市,数据就跟下饺子似的疯狂蹦出来?什么“1小时突破三万订单,24小时五万,七十二小时十五万”,各种破纪录的架势干脆连NBA球星都自愧不如。
你说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着急下单买车的人吗?有没有哪个人买东西比点外卖还勤快?你信吗?网友说博主浮夸,但细品一下,你我谁敢说和数据没半点距离?仔细想一想,三分钟二十八万个订单,一张身份证一年都不一定注册得了三十个网络服务号,三分钟全中国都蜂拥而上来抢新车,这合理吗?
有的人看热闹不嫌事大:“数据大了,有面子,车企领导高兴,顺便还能刺激下潜在消费者。”话说得漂亮,但别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天玩虚假繁荣,数据漂亮归数据漂亮,最后敢保证真的能够卖出去吗?你手里的车是油门刹车还是PPT文件?你嘴上的订单是真金白银还是空中楼阁?
其实这种浮夸的数据游戏,谁不知道呢,几十年前的“亩产万斤”还历历在目,今天的“订单百万”何尝不是同一个套路?区别是一个玩粮食,一个玩车,然后都是为了哄高层,哄领导,创造点轰轰烈烈的“成就感”出来。
咱们换位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花活儿?真是车企本身就爱吹牛吗?其实很多人没得选择。研发烧了大钱,市场铺了广网,眼看着产品要上,领导天天逼着要数据要爆款要KPI。下面的人如果没点招,估计饭碗都不保。那怎么办?一批订单先做出来,特别是“小订”、“大定”这几个词儿往一起一拼,跟真的似的。广告公司这时候也没闲着,早早就帮你谋局——提前煽动市场情绪,拉低消费者心理门槛,让大家感到“再不下单就抢不到了”,能糊弄几天是几天,媒介新闻也有的写,发布会看着也有排面,领导拍桌子也是笑呵呵。
再问问用户,以前每次看新车发布会,大屏一亮,“小订过万”、“累计大定突破多少万”,这一通数据飞花,谁还敢说不是套路?真有那么多现象级爆款?还是套路一套接一套,根本停不下来?到你真想下定金,进4S店,聊业务,钱掏出去了才发现,也没人抢,也没人催,还能砍价,那这“爆单”到底是给谁看的?
其实这种哄领导开心、数据造假花样,不光车企有,哪个行业没点自己的小九九?本事不够,花活来凑;有压力,拼数据。领导习惯报喜不报忧,下面的人就善逢迎,整天赚数据的KPI,市场真的卖得好才怪。说白了,这不是谁的个案,是只要讲业绩讲汇报讲政绩的地方都用过的老配方。
可是你说今天2024年了,消费者真比以前傻吗?情怀可以玩几次,数据可以骗一阵,但总归真金白银还是得卖车的。车企能靠数据过日子,4S店能靠套路攒口碑吗?到最后,好看的数字养成了“狼来了”的坏毛病,时间长了,大家对数据免疫了,企业的公信力反噬自己,再拿百八十个订单吓人家,已经没人把车企说的数字当真的了。普通人一查交付量、一看销量榜,一问路边邻居有谁真的买了新车,立马原形毕露,脸上贴的金腾地就掉了。
有意思的是,你认为这样的数据崇拜,究竟为了谁?是骗到了消费者,还是自个骗自个?发布会上一串串字节堆出来的PPT,再没落地成钢铁成车轮,反倒暴露了整个市场的浮躁。部分领导喜欢看数据的花里胡哨,下面人也愿意铺天盖地整花样,慢慢一层一层堆高了虚假的繁荣,最后谁要真成绩谁尴尬。
说到这里,有人就不服。有人说人家某某品牌真有实力,新产品大定自然多。真有大定的,自己心里清楚,怕什么别人质疑?那些不敢晒真实交付量、销量的,才需要躲在数据游戏背后遮羞。谁家真卖得好,谁家喜欢玩票房爆款,消费者不是傻子,媒体也不是真聋真瞎,终归都跑不出历史规律。
再者,豪车、合资、国产,无一例外,每年新车一上市,新闻媒体、微博大V齐上阵,数据维度一堆新花样,有的是“小订”神器、有的是“大定”达人。小订,意思就是交了试探性订金,十块八块的,有时连本人都没想好真买;大定稍微靠谱点,但也是随时能退。订单、累计大定,反正车还没生产出来,全靠一个数字,后台一敲几万、十几万,隔着屏幕嗨起来了。到后头发现,这些数字不等于生产线跑车轨,不等于你我真的有新车开。一热闹一过,市场一冷清,交付一推迟,真伪立马幻灭。
到底是谁在纵容这个行业的虚假繁荣?是消费者还是管理层?谁让他们觉得“报大数、吹业绩”可以无成本试错?从小订到大定,和当年地里一喊一千斤亩产没有两样,本质就是官僚氛围的一种延续。真本事干不过宣传本事,舆论为主、实绩在后,是行业的吗啷子,对谁都有害无利。
你可能说,没人买账没准最后自己也受伤最深。确实,吃亏的总是消费者。看着数据火箭升空,结果自己却被冷落在地面。企业一靠花活搞不出真实业绩,终归会被市场淘汰。你以为*数据泡沫*是光哄领导吗?最后品牌砸自己的口碑,塌的还是企业大厦。
为啥企业领导喜欢看这些虚假的“爆单”?你还得从体制和心理预期两方面说起,一方面有KPI、股东盯着、媒体刷屏,谁都想看见台面上漂漂亮亮的数字,其它什么先不重要。另一方面,短期行为让人成瘾,领导觉得数据好,高兴了给项目加码、给奖金分红,循环里连给自己也洗脑了,觉得市场真“爆款”了。其实静下心来,谁都明白:泡沫再好看也是泡出来的,等交付量、月销一查帐,真真假假全现形。人到中年还需要童话故事哄着,就不是领导力的表现,而是懒政和自负。
所以,这场数据秀你说是谁逼谁?我觉得根子在于过度短视。一味追求面子工程,不管是否真的对用户有益,不关心用户买到车后的体验和口碑,也不关注产品的实际进步。吹大了今天“爆单”的泡,明天等于砸自家招牌。公众眼里,你越是造假,伤害的是行业的基本信任。短期红利消失后,回过头再想修复口碑,付出的成本恐怕比你今天得到的“爆炸数字”要多太多。
咱们还是得问一句,行业发展靠啥?靠扎实的生产力升级,靠真产品赢得市场,而不是靠数据唱高调,自己骗自己。再怎么小聪明堆数字,最后拼的还是产品价值、用户体验、后续服务。举国振兴、产业升级,靠的不是枕头底下的数据账本,而是外面车路上的真本事。
你问哪家车企喜欢这么玩?你去网上查查每次新车上市数据公告,哪个玩得最凶,哪个新闻稿最花,哪个发榜比谁都急,不就都明白了。与其数落这些惯犯,不如大家擦亮双眼,把注意力多投到产品本身和用户口碑,更别轻信数据泡沫。
市场靠的是信任。车企管理层想笑得真心,还是得靠实实在在的一线数据支撑,不是堆出来的“业绩”台面。数据漂亮不如销量真实,领导稳稳高兴也比被花活骗一次好。如果再有人继续操弄数据游戏,终有一天,这个行业的群众都要学会“狼来了”的免疫,最后伤到的会是自己。
总之一句话——走花样还是走质量,看你想要企业活一天还是活十年。每个被浮夸订单数字打了鸡血的夜晚,都可能是品牌公信力被慢慢透支的开始。该醒醒了——要面子还是要前途,打算盘的自己掂量。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