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销量高达2756.3万辆,其中燃油车仍占据着1200万辆的庞大市场份额。这数据放在像是一道分水岭。电动化浪潮确实汹涌,但燃油车的势力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凉。9月27日,奇瑞在西安的瑞虎之夜发布中国新燃油战略,推出瑞虎9X、瑞虎9与高性能版,给观望者一个信号:燃油升级也有牌可打。
展台前,我问同事:这波真靠燃油翻身吗?他答:鲲鹏上身,动力就稳。手边的玻璃灯箱里跳动着数字,我的指尖触到金属边沿,凉得直透骨髓,像是在问我:你是不是已经被电动化这口大锅烫过了?这份冷感提醒我,现实从不只看前景,还看手里这件事的可落地性。
摆在面前的场景,是新燃油不是要把电动踩下去,而是要把油车的痛点铲干净:更智能、更安全、更稳健。售卖员对顾客说:五重购车礼遇,限时享受,顾客点头。对我来说,现场的气味不是香水,是新车味道、油脂、金属与塑料的混合——一个行业在转型时最真实的气味。
数据先放后,场景先来。鲲鹏动力全球累计装机量达到310万台(官方数据,可信度中等,后续会有更细分的口径修正);瑞虎9X则在车规级芯片、猎鹰500智能辅助驾驶、VIP私人订制路线等高阶体验上打出组合拳。数据固然有力,但真正落地到日常,是你我真正会遇到的使用感。
对比同价位/同类两款车的一个实操差别,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以瑞虎9X和同级竞品的日常使用为例:猎鹰辅助驾驶在多路况下的反应速度更贴近人类的先知先觉,而对手在复杂泊车场景的覆盖往往不如它那么广。瑞虎9的空间与静谧感也不容小觑:2690多毫米轴距、2065升的后备箱容积,在7人10箱的场景下体现出来,日常购物、带孩子出游,实际用起来比很多同级车型更从容。一个常见的感受是:同价位对手的降噪和座舱舒适度没有显现出同等级的克制力,怠速下的NVH往往不如瑞虎9X那么平顺。你买车,不就是为了家人坐在后排也能不被噪声打断对吧?
供应链和研发的这点小角度,我喜欢用生活比喻来讲清楚。供应链像你买菜买肉,不是现在就能买到的东西,而是要看你昨天下的单够不够早、库存够不够稳。鲲鹏动力和变速箱的自研自制,像你自家厨房的菜刀和锅具,越稳就越能让你在砍切时节省时间、减少麻烦。你以为只要降价就完了?其实成本和体验才是拉新和留人的关键。如果你把油耗、热衰、保养、配件价格等因素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比较,你会发现真正省的那部分往往不是单价最低,而是综合体验最连贯的那一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试驾车的仪表盘角落贴着测试用的温度标签,旁边还写着极端环境测试。这提醒我,所谓新燃油,其实是一条需要经过大量场景化验证的路。人们常说技术就是体验,但你真正坐进车里时,体验往往来自无数个微小的设计选择叠加。谁能把日常的细碎痛点都照顾到,谁就更可能让这条路走得更久。
对这场升级,我有一个不免显得有点大胆的自我修正。其实那句话说得有点大:没有落后的能源形式,只有落后的技术与体验。燃油升级不是要全面替代电动,而是让过渡期的用户在成本、可靠性、使用感受上获得连贯性。换句话说,燃油升级和电动化并非对立,而是两条并行的路,谁走得更稳,谁就能活得更久。你怎么看?如果你的周边预算和用车需求都偏向日常通勤、家用场景,燃油升级会不会更具备现阶段的可行性?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现在来一个小小的临场计算。按当前7元/L、日常油耗4.8L/100km估算,百公里燃料成本大约33–34元;如果改成电动车,按0.2元/千瓦时的家庭充电成本和80千瓦时电池容量的常规使用方式,100公里成本也不过在约8–12元区间的家庭充电场景。显然,燃油车的维护成本在长期对比中要高一些,但你要考虑的不是单纯的每公里成本,而是维修周期、保值率、二手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你在现阶段的充电便利性和使用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庭愿意在过渡期保留燃油车作为日常主力。
一个没想过的猜测:也许未来燃油车的升级会让二手市场受益,因为过渡阶段的用户会更看重成熟的售后网络、现成的用车成本模型和稳定的保值率。这只是我的直觉,未必准确,时间会验证。
我也从同事那里听到一个小观点。销售同事在茶水间说:如果供货稳定,市场对这波‘中国新燃油’的接受度会高一些。这话并不玄乎,但也不容易实现。供应链一旦遇到缺件、价格波动,连带到整车的购车体验就会被放大。你会不会因为供应链的波动而放弃看中某个车型的计划?我想,很多读者会点头。毕竟,现实是下单-交付-体验的链条,断了一环,整条链都变得模糊。
说到这,我想提两个具体的生活场景:第一,家里需要一个大空间的7座配置,第二,周末要开长途自驾,座位舒适和降噪是不是第一件事?如果你问我,瑞虎9X在这两点上给我的直观感受是:空间更灵活,座椅对久坐的友好程度不错,日常驾乘的安静感也明显优于不少同级。第三段的对比中,我也留意到同价位对手在这两点上的表现:它们的智能化和泊车覆盖场景广度往往不及瑞虎9X的系统化方案。
我刚才也做了一个小记录:在展厅里,另一位同事突然问我,你觉得这波升级,最大的赢者到底是谁?我回复:核心还是在于能不能把‘平常的日常’做得更顺手。道理其实很简单——你坐在副驾时,想要的不是一个炫酷的屏幕,而是一个可依赖、平顺、能把人带到目的地的小世界。
三个问题分散在文中,随手抛给你,也算是对话的继续吧。
- 你愿意在这阶段把燃油车作为主力日用,还是更愿意直接跳到纯电?为什么?
- 如果你家里有孩子,后排空间和NVH对你来说重要吗?你愿意为此多花点时间对比车型吗?
- 当NOA、L2.5这些辅助功能越来越普及,你担心驾驶乐趣会不会被自动化抢走?
有些细节还是要保留给你自己去发现。比如瑞虎9X的伯牙之音环绕音响和母婴级环保材质的组合,是否真的在你家里提升了对车内的情感认同?又比如日常泊车场景里,记忆泊车和遥控泊车能否显著减少你找车位的焦虑。
说到这,我想让你带着一个问题离开:当你站在不同车型的展台前,最看重的是什么?是价格、还是体验中的某一个细节?还是对未来能源结构的一个信念?如果未来两三年你要在燃油升级和电动之间做选择,你会给自己的先行者身份打多少分?
这段,我就留给你一个开放的结尾(这段先按下不表)。你愿意把燃油升级当成过渡的折中方案,还是直奔电动的全新生活?你所在城市的充电便捷度,对你日常出行有多大影响?你又会不会因为一个细节——比如车内的一块木纹饰板、一处降噪设计,爱上这辆车的一整段旅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