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儿啊,说到底还是个风向标。咱先不说每个月到底多卖了几辆,谁家冲进了榜单前十,谁家被挤下去了,大家心里有一问,究竟这个新能源VAN(你叫它大面、中面、微面都行)卖得好背后,都是谁在买、买来干啥,这东西风头从哪来的,将来还能火多久?
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其实也复杂。你说它近几年“月销首破三万”,同比、环比都在涨,可这意味着什么?是消费升级吗?物流行业真的离不开新能源了吗?还是政策给了足够的推力,把本来还想凑合着用旧车的小老板们都赶进了新车市场?
先提个问——新能源VAN的爆火,是行业自我进化,还是政策意志主导?你要说完全靠市场需求,我还真不敢信。暑期旅游旺季一来,短途接驳多了,新能源客运版需求大涨;“以旧换新”政策撒遍全国,补贴到位了,买车就成了一种“赚补贴”。再看城配物流车进城路权越来越宽泛,很多城市直接鼓励新能源车进城。还有什么新能源汽车下乡搞得热热闹闹,市场活络了不少,这些因素一个不落全给新能源VAN带来流量和销量。
所以,爆火的“源头”其实和政策关系挺大。这不是说车不好,新能源化绝对是趋势,但要是没有各种政策的加持,没有路权、补贴、推广组合拳,新能源VAN这盘棋就玩不大。你说买车人都是自发看中新能源VAN的性能来的?那纯电续航、充电速度、稳定性、二手残值这些实际问题,普通货主早时候哪怕不说嘴上挂着,心理也打个问号。
再看另一个关键问题,现在卖得最火的是大面,中面、微面这些类型涨跌都挺明显。咱直奔主题——为啥大面突然成了“领头羊”?装载大是硬道理啊!你做物流不就是想贪装、跑得快、能省钱?利好政策来了,大面新能源VAN能一次拉个七八立方,物流用户一看,比原来那些装载拉不够还得多跑几趟的小车,直接性价比高。降本增效是每个企业老板念的经,大面刚好填上这个“省钱省心”的坑。
可这时候又得问了:中面、微面有出路吗?现在看着是没啥大出头机会,主要是装载空间给卡系、轻卡系比下去了。谁愿意为了省点钱买个载货更少的,还怕拉完回头还要多跑几趟?而且车子越小,物流降本的优势也在递减。但这里头也不是死胡同,小车依然有它的市场,配合城市里头灵活调度,跑快递、短距、小件、搞批发什么的,还是有它的生存空间。只是大面抢市场的劲头太猛了,本来是多元化市场,现在变成了“一面独大”。
讲到客运版突然暴涨,货运版直线下滑,这算啥现象?市场角色转换。全中国的新能源VAN,看着像奔着货运来的,结果客运版成了大头。这不就说明用途在变化吗?暑期一来,旅游景点或城乡客运有大量短途人流,这时候新能源VAN客运版就是首选,耐用、成本低、补贴多、路权宽,谁不要谁傻。反过来看货运,为什么掉得这么惨?因为和主流物流运输需求没对上——很多货运版VAN装载小,蓝牌轻卡新政出台,规矩越来越严,大家更愿意上合规的大货车,VAN的货运属性就被挤压了。再一查明窗版那套,保险理赔都成问题,你买了不一定敢跑,出了事还不一定有人管,谁愿意赌这风险?
这也延伸一个问题——“政策风险和实际需求到底能否对上?”现在客运涨得很好,但谁知道明年再有啥新规,或者运输方式再升级,客运版这劲头能持续吗?像货运版这轮轮跌,几乎是政策、合规、使用场景联合打击下的结果。不管怎么说,新能源VAN市场的短期风口经常是三股力量拉扯的结果——政策、需求和法规。
公司排名也挺有意思,今年“冠、亚、季军”不再是老三样,远程拿冠军,五菱和长安分列第二、第三。看上去远程是唯一月销6000+的强者,五菱和长安拉得也猛,不过别忘了排名靠前的背后都有强力渠道和全国布局。不少公司其实是在政策窗口期和市场需求摇摆的夹缝里找机会,抓着特定用途、特殊补贴,成了“趁势而起”的赢家。远程今年靠客运VAN稳住阵脚,其它品牌还得挖掘新的细分市场。
再有你看累计销量,五菱上半年一直强势领先,远程虽在8月夺冠,全年累积还是被五菱压着。这一轮谁能成为行业长跑冠军?销量暴涨背后有没有可持续性?这得看谁能把车子做得真正适合多场景、路权政策不变时还能继续领跑。
江铃能暴涨上千倍就挺有戏剧性,一下抓住新需求和政策窗口期,但这种突然的暴涨往往是阶段性的,很难说下一阶段能否牢牢站稳。
总的来看,市场大盘确实很漂亮,三万的月销还是很打眼的。关键是客户在变,使用场景在变,品牌也在变,但有些老问题一直在绕,比如充电设施能否跟上,车子稳定性到底怎么样,二手价能不能保值,产品进化速度能否赶上实际需求,政策力度会不会削减,法规风险如何化解。
最后得抛个更大问题:新能源VAN“高歌猛进”,能不能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先的代表?或者说现在的漂亮数据究竟能支撑它走多久?
我觉得不能太乐观也不能太悲观,现实问题一个都落不下。需求旺、政策在、技术在进步,未来几年依旧是行业进攻期。但只靠政策补贴不是长久之策。市场要的是真本事,就是你产品力得跟上,质量、续航、装载、价格、服务都得顶得住,政策一旦收紧,你还得有能力活着。
那些企业现在冲在榜首,是因为现在敲得正热,但下一步怎么用规模化、平台化、技术化把原有优势固化下来,才决定谁能活得久、活得爽。
而且大家别忘了,新能源商用车,尤其是VAN车,最大的锚点不是市场“热”,而是细分场景的适应性。客运市场能撑多久?物流市场怎么调整?法规越来越严后产品还怎么跟上?二手车市场要不要考虑?服务体系如何扩展?
这些全是后手里的题,光看销量“高歌猛进”,背后还有一堆得琢磨的真问题。
所以这个市场现在虽然火爆,可真相永远是:风口之下,谁能穿越周期才是真英雄。
2025年8月新能源VAN市场就是个窗口期,是检验产品、政策、路权、需求变化和企业经营模式的“考场”。三万月销标志了一段新纪录,但考验也刚刚开始。接下来“金九”能否继续涨?还是谁能真正在多变市场活下来?我觉得,还是得慢慢看,别把目前的成绩当成万能解药,“咬定政策不放松”这种办法早晚得让位给产品和市场的真正选择。最终赢家肯定是能让大多数客户在没有补贴、没有政策加持情况下依然信任、依然买单的企业。
谁行?谁不行?后面见分晓。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