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砍成本减服务,用户信心动摇,经销商压力加大

消费信心溃散,日产到底出了啥问题?

最近几年,日产的日子可以说是“水逆”缠身。刚熬过前高层“宫斗”闹剧,屁股还没坐热,新任总裁Ivan Espinosa祭出一份豪情万丈的“Re:Nissan”转型计划——砍成本、砍人、砍工厂,砍得让人密集恐惧。企业精瘦是精瘦了,可客户和经销商的心,也跟着狠狠抽了筋。

日产砍成本减服务,用户信心动摇,经销商压力加大-有驾

最新一份《日经新闻》的调查,看得人五味杂陈。数字上看,接近六成老客户愿意继续买日产,好像问题不大,但别高兴太早。隔壁丰田、本田,客户忠诚度铁得跟老妈子锁门一样,动摇不了。反观日产,忠诚度就像天气预报,说变就变。人家是“铁粉儿”,你这更像临时演员。看看中国市场这两年,丰田本田逆势扩张,日产却还在忙着掐着腰带算账。关键时候,拼的就是群众基础。

砍生产线划得来?减研发经费合算?关掉4S店捏一把汗?日产新规划鼓励经销商“自生自灭”,殊不知,这招纯属给自己埋雷。你想象一下:现在日本街头,每两家丰田4S店,才能找到一家日产。再关下去,连老司机都得开导航找修理厂。不方便还算小事,保养服务没保障才是大雷。别的不说,这年头谁买车不看售后?质量算一方面,服务才是关键。客户不能及时维修保养,配件供应跟不上,买车的心早凉透了。

日产砍成本减服务,用户信心动摇,经销商压力加大-有驾

更尴尬的是,近年来日产本就问题不少,电动车、智能化这些风口基本靠“喊口号”过日子。新技术没出来,老本行的质量风波又没断过。归根结底,“砍成本”砍掉的是自己的未来。你省下一点钱,损失的却是市场根基。别家标杆就在眼前——

比如说,现代起亚多年苦战,顶着低谷依然舍得花钱保住渠道、修补口碑,硬是熬出来了。“渠道为王”不是空话。经销商撑不住,客户就成了“无根的浮萍”,到头来成全的只是对手。再比如三菱、雷诺,省小钱毁大业,直接被边缘化,难翻身。

或许有人会问,日产难道只能当“慈善家”,花钱养渠道吃亏么?倒也不必。问题的关键,还是平衡短期生存和长期竞争。从日常小事中看大势,比如车主已经在网络公开吐槽售后体系失能,经销商普遍“躺平”——企业如果只算Excel表上的数字,不顾一线信心,这和失血而亡没本质区别。产品开发停步,售后网络缩水,说穿了就是自毁长城。

日产砍成本减服务,用户信心动摇,经销商压力加大-有驾

国内车市内卷激烈,“技术日产”的光环逐渐暗淡。消费者买车图个放心,连4S店都找不到,人心叛逃的速度,能快得让高管反应不过来。想靠压缩开支赚吆喝,表面上是理性,其实是饮鸩止渴。对比丰田本田,服务网、配件保障、用户口碑,一个细节不松懈,顾客心里自然有杆秤。

再进一步思考,“砍服务”省钱和“保用户”之间,并非必然矛盾。如何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激活市场信心,才体现管理智慧和魄力。有趣的是,每当外部舆论捧红新势力,老品牌就更强调传统技术和历史积淀。然而在如今,光靠情怀打动不了理性消费者。品牌一旦成为“回忆杀”,注定失去现实发言权。

因此,转型升级不能只盯着压成本,嘴上叫“用户至上”,实际却把用户自己推离门外。这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故事,换了多少主角,结局却没有变:点错了转型的爆破点,留给市场的只剩叹息和追忆。至于日产究竟路在何方?留给董事会和市场慢慢冷静。车主们的心声,却早已写在街边那几家寥寥无几的4S店大门上——能不心慌,才怪。

日产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服务体系的崩溃,带走的不只是维修的便捷,更是品牌未来的生死线。四个字:信心塌方。一朝失足,难回巅峰。

结局如何,让时间见分晓。但愿日产能够看到这一点,不要再让“技术日产”沦为后人口中的一声唏嘘。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