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险,听说过“送服务”“返点”,没听说过半价车险吧?市面上一直小范围的流传着一种叫“交通安全统筹”或者“机动车统筹”的“高仿车险”,这类以车险名义售卖统筹服务的方式将被严控。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等五部门7月28日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交通安全统筹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到,严控交通安全统筹业务增量风险。任何机构不得面向不特定车辆开展交通安全统筹。企业、个体户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包含“机动车统筹”“机动车安全互助”“交通安全统筹”等内容。
交通安全统筹成为高仿车险
近年来,“买车险,买的却是交通安全统筹‘高仿车险’”的新闻常有发生,这与交通安全统筹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有关。
交通安全统筹原本是一种正常的行业互助保障,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法秘函〔2004〕204号文件显示,交通安全统筹服务制度最早由云南省政府于1993年创建,制度要求云南省交通厅原直属企事业单位按所拥有的车辆数目缴纳交通安全统筹费,用于参加交通统筹的车辆在遭遇交通事故以及受到自然灾害、旅客意外伤害等情况后的各种经济赔偿,属于运输企业之间的一种互助制度。
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文件第二条强化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三)鼓励运输企业采用交通安全统筹等形式,加强行业互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这一倡导成为交通安全统筹存在的依据。
业内通常认为,车辆统筹是通过向车主集资的方式,要求车主缴纳相应的交通安全统筹费,形成统筹资金来为参与统筹的大型货车提供保障,并承诺在发生事故时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偿。
“统筹服务”以低价吸引消费者
交通安全统筹作为一种原本主要在货运行业的行业互助形式,为何变成了“擦边车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交通安全统筹服务比车险更便宜。
为什么这种交通安全统筹服务可以设置较低的价格?与正规保险机构的保险产品相比,交通安全统筹服务不受保险行业的严格监管和精算定价机制约束,这些公司可以随意定价,先以低价来吸引消费者,扩大业务规模后利润空间较大。
另一方面,营运行业买车险不容易也让不少车主选择了“交通安全统筹服务”。
一家保险公司的销售业务负责人汤亚勋向记者介绍,新能源汽车尤其营运车辆的发展,推动了部分车主转“投”交通安全统筹。与传统燃油车的营运车辆相比,新能源汽车出险率更高、维修成本高,保费居高不下。甚至一度还有营运车辆比例较高的新能源车型在部分保险公司无法出现。这也就造成了“险企喊亏不愿买,车主嫌贵不想买”,也催生了交通安全统筹企业的加速发展。
来自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已登记注册的经营主体中,经营范围中含“机动车统筹”“车辆统筹”“交通安全统筹”等内容的经营主体共826家,其中只有11家具备道路运输经营资质,其余均为交通运输企业之外的机构。
这些交通安全统筹公司为了让自己更像正规“保险公司”,在取名上也喜欢“蹭”上“大地”“平安”“国寿”“众安”等名称。不少交通安全统筹服务机构常常以车险公司的身份“截留”消费者,借低价诱惑车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服务。
“高仿车险”有哪些风险?
价格更便宜,保障是否跟得上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此前,我国法律尚未对交通安全统筹的性质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一些从事交通安全统筹业务的企业进行虚假宣传,误导司机将交通安全统筹当作机动车商业保险购买。
由于统筹资金缺乏监管,发生交通事故后,统筹公司往往无力赔付,从而引发了大量纠纷。记者检索各地相关案例发现,各地涉及交通安全统筹的相关交通事故,有获得了较好解决的,但也存在不少纠纷。导致纠纷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交通安全统筹服务公司并不是保险公司,另一方无法直接起诉该公司,加上一些统筹公司“跑路现象”,导致消费者得不到保障。
交通安全统筹将严管
从此次五部门的通知来看,治理假借交通安全统筹名义的非法经营行为,将成为规范交通安全统筹的重点。
根据通知,各地市场监管或行政审批部门要将本地区经营范围中含“机动车统筹”“交通安全统筹”等内容的经营主体登记信息及时向同级交通运输、公安、地方金融监督管理等部门共享,相关部门要逐一开展排查。
公安机关将会同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严厉打击假借交通安全统筹名义实施的各类犯罪行为。金融监管部门将严厉打击销售误导等违规行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不得与从事机动车统筹等业务经营的非金融持牌机构进行任何合作。
潇湘晨报记者胡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