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智能化,我们点错科技树了吗?看看丰田和奔驰做了什么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去4S店看车,销售顾问张口闭口就是“智能座舱”、“L2级辅助驾驶”、“5G车联网”?仿佛不聊点智能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卖的是新车。这让不少老司机心里犯嘀咕:咱们是不是把科技树点歪了?当年买车,看的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讲究的是“人车合一”。现在倒好,冰箱、沙发、大彩电成了标配,智能化配置卷得飞起,这到底是在造车,还是在造“移动的智能客厅”?
别急着下结论。我这个开了二十多年车的老司机,最近特意去研究了一圈,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全球汽车行业的大佬们,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就拿一直被看作“燃油车守望者”的丰田来说,一边是前掌门人丰田章男各种炮轰电动车,另一边呢?人家早就和比亚迪成立了合资公司,推出了bz3这款纯电车,关键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用的全是比亚迪的技术! 这不就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吗?一个号称全球第一的汽车巨头,都得向我们中国品牌低头求合作,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家心里门儿清:电动化和智能化,就是未来的主旋律,谁也挡不住。
再看看德国老牌豪华品牌奔驰,那更是玩得明明白白。它和比亚迪联手打造了腾势品牌,用的还是比亚迪那套成熟的三电系统。 连劳斯莱斯都推出了售价高达575万的纯电超跑“闪灵”,你还认为开电动车只是为了省钱?这分明是在宣告:电动化,已经是高端豪华的代名词了。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我们真的点错科技树了吗?我看非但没点错,反而可能正走在引领潮流的路上。
首先,智能化绝非“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的驾驶革命。 以前我们总说“开车是个技术活”,但现在,L2级自动驾驶已经成了很多新车的标配。高速上开启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车子自己就能稳稳当当地跑,驾驶员的疲劳感大大降低。 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更别说国内像华为、百度这些科技公司,早就把L4级自动驾驶玩得风生水起了。“萝卜快跑”无人网约车已经在武汉、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城市试运行,普通老百姓用手机就能打到一辆全自动的无人驾驶车。 这已经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了,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你说,这种能大幅提升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技术,能是“点错”了吗?
其次,所谓的“冰箱、沙发、大彩电”,背后是技术自信的体现。 有人酸溜溜地说,国内车企不研究“三大件”,净搞这些虚的。这话就太外行了。电池、电机、电控这“新三电”,难道就不是核心技术了? 丰田和奔驰为啥要和比亚迪合作?不就是因为人家在这些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吗?国内车企正是因为把“新三电”这个地基打牢了,才敢放心大胆地去追求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和更智能的人机交互。 理想汽车的“冰箱、沙发、大彩电”被网友调侃,但也正是这些配置,让它成为了家庭用户的首选。这就像盖房子,先把承重墙和水电搞好(三电技术),然后再装修得豪华舒适一点(智能座舱),这逻辑有问题吗?
最后,我们得看看全球的风向标。目前全球汽车发展的主战场,就是中国、美国和欧盟。 美国的特斯拉引领了全球电动车的风潮,欧盟的大众、宝马、奥迪、沃尔沃等传统巨头,哪个不是在电动化转型上砸下重金?就连比中国东北还冷的北欧国家,挪威的纯电动车渗透率都超过了90%,瑞典也接近60%。 这说明什么?说明电动化和智能化,已经不是某个国家的选择,而是全球汽车工业的必然趋势。日本和韩国虽然也有技术,但市场容量小,话语权有限,很难引领潮流。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能源车的智能化也并非完美无缺。 比如,过度依赖大屏幕,导致很多常用功能都得通过触控完成,开车时操作起来既不安全也不方便。有些车机系统反应迟钝,动不动就卡顿,所谓的“智能”反而成了“智障”。还有,为了堆砌配置,导致车辆价格虚高,维修成本也水涨船高。这些都是需要行业不断去优化和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非但没有点错科技树,反而可能正站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潮头。 从丰田、奔驰这些传统巨头纷纷与比亚迪合作,到“萝卜快跑”无人车满街跑,再到北欧国家极高的电动车渗透率,所有的迹象都表明:电动化和智能化,就是汽车的未来。 我们正在从“驾驶机器”迈向“智能终端”,这个过程或许有波折,有争议,但方向是明确的。那么,问题来了:当一辆车能自己开,能陪你聊天,能给你提供舒适的休息空间时,我们对“汽车”的定义,是否也该重新思考了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