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两口子,楼下车库里鼓捣房车改装已是小半年了。其实邻居早盯上他们:一大早就见那老头推着小车,女主人拎着工具包,俩人有一句没一句,楼道里哐哐当当,连快递小哥都打趣,“哎,这班上得比我还早,得加鸡腿”。
上周他们买了十块板材——据说是桦木夹板——下楼送货的小伙子吐槽“太沉,这得四百来斤吧?”其实板子没那么夸张,倒是搬起来真要体力。老太太系着围裙,招呼老头,“别硬扛啊,慢点儿嘞”。邻居老刘在旁边看着,嘴里嘟囔一句:“这活儿要钱搬楼一百出头,省那仨瓜俩枣,累坏了还赔了病”。但二老摇头,“自己弄放心,也省点钱”。
改房车这茬事儿,群里车友倒议论不少。有人说胶合板味儿冲,甲醛不低,建议改用树脂板或者压缩纤维的轻材料,说是“开路后油耗能差一升”。还有车友晒自家改的,里面铺自粘仿瓷砖片,打理方便,一年下来没啥怪味。顺嘴还提了个冷门配置,什么二氧化碳侦测报警器,师傅说这种东西没几个人装,偏偏去年隔壁王哥车里没了它,暖风漏气险把人憋着。
其实本地路况也有点不一样,天津冬天冷,老两口还特地额外拉了电热毯接口。婆姨说:“我们每次出去,先是去盘山,再绕个水库。年前大雪那回,车板太厚,玻璃起霜慢,后来干脆拆掉一层,通风好多了”。顺带还唠叨小区那谁谁,开露营车结果通不过年检,被交警“请去喝茶”一回。师傅口头禅:“你们私人整,得想着怎么能不拆回。”
有技术师傅路过帮忙,瞄了内饰接口那几根线,夸两口子“心细”,不过他顺嘴又添了一句:“老派车,线子不够载这多电,做电表升级。”老头不懂电说:“只要热水壶不跳闸就够。”
坊间还在传,房车里可别小瞧细节。像有人用旧面包车底改装,结果原车悬挂没加强,板材加重以后跑高速一抖就掉件儿。群主晒事故照片,“去年我们队里一辆,后行李舱掉出半箱厨具,幸亏没大碍”。不过二老用的算是新款依维柯,据销售说底盘承重还能再上去二百斤,听着就给了点底气。
有一事儿有的没的,板材绷紧时老太太戴上医用口罩,嘴里念叨“怕上头这些胶味儿”。养护师傅倒劝她:“板子别用无名厂,胶多味大,跑里头头疼。”还真有车友进群讲,“前年家里小孙女闻了新装车的味,闹了皮疹”,从此大家统一换用环保标识的材料。
饭点到了,老太太下楼招呼老头,“这会儿歇会儿,我做个茄子鸡蛋饼”,邻居刘姨过去帮着盛饭,“能人,咱们岁数能这样还动弹,真不赖。”老头说,“有她干活我就不累”,小两口忙突然也就成了街坊里的一景。有人羡慕,也有人劝“别使劲折腾,再年轻也得防着点腰。”
再说房车这门新潮在天津还不算普及,有玩老车的师傅说“日本那边轻改都拿塑料板,国内大多还爱用木”,他说这么干也是为情怀。售后小哥上一回还念叨新车电子配件,装摄像头留冗余线,“你们要直播旅游能插电快充了。”可老两口不图啥新鲜,“出去就是想着简简单单,喜欢热炕头”。
年检之前,邻居都猜两口能不能过检。二老说不急,先用用,有啥问题再拆。其实这车已经跑了几次天津市区南开那一带,碰到坑洼路,板子一点没晃。隔壁李叔打趣,“还真稳当,比我们家那辆二手轿车底都结实。”
至于那板材据说,后来有朋友帮忙弄下去,特意称了一段,没到预想那一百公斤,倒是老人一口吃成个胖子,多操点心。二手车行老板也顺嘴说过,“你们这台子改好后,二手价能翻一千来块,不过房车嘛,还是自己用才开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二老房车里的装备越来越新,一次厂子里送了个二手小冰箱,不占地。改装路上热闹非凡,邻里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那对老两口手脚麻利。老头说下回再买个倒车雷达,师傅还没来得及报价:“便宜那种信号还不准,买带显示屏的”,老太太见怪不怪,“反正不着急”。
搬完板之后老两口躺在改完的车后排,老太太即兴来一句:“这板子得糙用,日子还长哩”。老头眯着眼直笑。旁人也猜这辆车能陪他们几个春秋,剩下的事谁也说不准。就像老街坊说的,“都得一步步整,慢慢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