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话题特别有意思,也让很多准备花大价钱买车的朋友感到困惑。
按理说,花个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一台豪华车,图的就是个舒心、省心和顶级的享受。
可现实情况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分化:一边是不少宝马X5插电混动版的车主在网上抱怨,说车子在油和电之间切换的时候,那种顿挫感很不舒服,尤其是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油耗会变得出奇地高,完全没有了电车的经济性。
而另一边呢,国产新势力品牌问界M9的车主,开着他们的增程式电动车,在高速上稳稳当当,甚至还能玩立硬币的游戏来展示车辆的平顺性。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很多人心里犯了嘀咕:为什么被一些人认为是“过渡技术”的增程式,反而成了高端市场的香饽饽,而技术听起来更复杂的插电混动,却好像不那么受待见了呢?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场关于造车理念和用户体验的深刻变革。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这两种车的“出身”说起。
现在市面上很多豪华品牌的插电混动车,它的基础是什么?
说白了,它是在一个原本为燃油车设计的平台上,硬生生加了一套电机和电池进去的,我们通常管这叫“油改电”。
这就好比你有一套设计精良、结构固定的老房子,现在你想给它做全屋智能改造。
你可以在墙上加装智能面板,可以换上智能电器,但房子原有的承重墙、管道线路布局是没法大动的。
为了把新的电线和设备塞进去,你可能就得在墙上开槽、在地板下走线,总会有些地方显得别扭和妥协。
这种“妥协”在车上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传统汽车厂商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
是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这是他们上百年来积累的核心家底,不可能说扔就扔。
所以,在设计插电混动车时,他们必须同时伺候好发动机、变速箱、电动机这三位“大爷”。
有汽车工程师就透露过,在一些德系插混车里,负责能量回收的系统、负责车身稳定的系统以及变速箱的控制单元,要共用一个数据通道。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三个部门经理,都要通过同一个秘书向老板汇报工作,一忙起来就容易信息堵塞,导致整个系统反应变慢,甚至偶尔会“死机”。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发动机的“主角”地位,有些厂商甚至会有意无意地限制电机的发挥,结果就是当你想急加速,系统可能会判断失误,出现动力中断的尴尬情况,这对于追求平顺驾驶体验的豪华车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而增程式电动车的逻辑就完全不同了。
它更像是一个从零开始建造的智能住宅。
它的核心理念是:车轮始终由电机来驱动,开起来的感觉和纯电动车一模一样。
那台发动机呢?
它彻底退居二线,不再直接参与驱动车辆,它的唯一工作就是作为一个“专职发电站”,在电池电量不足时启动,为电池充电或者直接为电机供电。
这种结构最大的好处就是简单、直接。
因为它抛弃了传统汽车上结构最复杂、也最容易产生能量损耗的变速箱,电能可以更直接地传递到车轮上。
比如理想L9,它的电机功率比宝马X5插混版要高不少,但实际的电耗反而更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绕开了变速箱这个环节,减少了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
造车理念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车内空间的巨大差异。
这就像一场“土地争夺战”。
在“油改电”的插电混动车上,底盘下方要为粗壮的传动轴和排气管留出一条长长的通道,这就导致了后排地板中间会有一个高高的凸起。
比如奔驰C级的插混版,这个凸起能有十几厘米高,让坐在后排中间的乘客非常不舒服。
奥迪A6的插混版,甚至因为要安置电池,连后备箱里放备胎的地方都被占用了。
这都是在原有燃油车结构上“打补丁”所付出的代价。
反观增程式电动车,由于很多都是在纯电平台上开发的,从设计之初就没有传动轴这个东西,底盘可以做得非常平整。
这就给了设计师极大的发挥空间。
所以我们能看到像蔚来那样的“女王副驾”,能看到问界M9那样,在和路虎揽胜尺寸相当的车身里,能舒舒服服地放下三排座椅。
有专业的拆解报告显示,宝马X5插混版的底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空间被传动系统等燃油车部件占据,而问界M9这个比例被压缩到了百分之十二左右。
这多出来的空间,最终都转化为了更宽敞的乘坐感受和更灵活的储物能力,这些都是豪华车用户非常看重的实实在在的体验。
进入智能化时代,汽车的“大脑”反应速度变得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传统插电混动车又一次暴露了它的“先天不足”。
它的辅助驾驶系统在做出决策时,需要和发动机、变速箱等多个机械部件进行沟通协调,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据了解,一些主流供应商给传统豪华品牌提供的智驾系统,延迟普遍在300毫秒以上。
这个时间在平时可能感觉不到,但在高速行驶遇到突发状况时,零点几秒的延迟就可能决定了安全与否。
而增程式电动车因为是纯电驱动,控制系统可以直接对电机下达指令,响应速度是毫秒级的,几乎没有延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敢于在问界M9上实现市区高速无保护左转这样的高难度操作,背后就是电驱系统快速响应能力的支撑。
软件的更新速度更是天差地别,一些豪华品牌插混车主可能等一两年才能盼来一次功能更新,而国内的新势力品牌几乎每个月都在通过OTA空中升级给车辆增加新功能,让车子越用越新,这种体验上的差距是巨大的。
市场的反应是最真实的。
数据显示,去年售价30万元以上的增程式电动车销量增长了超过两倍,而传统豪华品牌的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却在下滑。
有经销商表示,一些德系豪华插混车的库存积压严重,即便给出十几万的优惠也少有人问津。
而问界M9这样的新车型,上市不久订单就迅速破万,市场的热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说明,对于那些愿意花重金购买高端车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追求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标志,更多的是一种全面、极致的体验:安静、平顺、智能、舒适。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增程技术。
早期的增程式车型,比如理想ONE,在电量低、发动机启动时,噪音和振动确实比较明显,被人戏称为“拖拉机”。
但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现在的问界M9,它的增程器热效率已经做得非常高,甚至超过了以省油著称的丰田混动发动机,而且在噪音和振动的控制上有了质的飞跃,发动机介入时车内几乎感觉不到。
国内车企已经把增程技术玩出了花样,不断优化,反观一些合资品牌的插混车型,在发动机启动的瞬间,那种振动感依然很明显。
归根结底,任何技术路线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但它是否符合当下用户的核心需求,市场会给出最公正的投票。
当一些插混车主还在为馈电时的高油耗而烦恼时,增程车主可能正在郊外,用着车上的对外放电功能享受着火锅。
对于还在纠结的消费者来说,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亲自去试一试,特别是在电池电量不足的状态下,开上一段山路或者拥堵路段,亲身感受一下两种技术路线在真实用车场景下的差异,答案自然就了然于胸了。
全部评论 (0)